鄭希鈉:避開DQ股

分享

作者:鄭希鈉,筆名「巨鯨」,獨立股評人,「求知投資」教育機構創辦人,創立炒股團隊超過五十人,打正旗號打大鱷第一大幫派。Facebook:求知投資

避開DQ股

在證監會開展細價股DQ行動後,散戶人心惶惶,皆怕細價股一旦被DQ,投資化為烏有。因而把資金撤離細價股板塊,莊家亦不是傻,當然不會力托股價,細價股自然一蹶不振。但直至近期這些三、四線股票開始活躍,散戶也似乎遺忘了2015的慘痛經歷。既然市場如此氣氛變得興旺,大家亦炒得不亦樂乎,同時也要小心DQ股,進場前先要了解港交所的潛在DQ目標,避開他們。今日想同大家跟進一下。

主板上市準則

要了解為何上市公司會被DQ,要求離場,首先要知道為甚麼他們可以成功進場上市。要成功上市成為一間主板上市公司,需要符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劵上市規則》四大條件。(一)股東應佔盈利在過去三年盈利達5,000萬元(最近一年2,000萬元,其前兩年合計達3,000萬元);(二)市值,上市時至少達5億元,因條款而不同,可以提高到20億或40億元;(三)營業額,最近一個經審核財政年度至少達5億元;(四)現金流量,於前三個財政年度合計至少達1億元。在近年細價股除牌(下稱DQ)潮,證監會也是參照這些準則去作出DQ決定。

為了深入探討DQ準則,巨鯨做了四個個案分析,逐一了解各間上市公司的實況。

個案一:華多利集團

華多利集團(01139)在2017年7月被停牌,港交所的DQ理據有三個。(一)華多利的二手車業務和放債業務處於非常低水準,正在萎縮,這些業務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的嚴重憂慮;(二)新車業務僅於2017年7月開始,缺乏紀錄,其發展是初步及潛力是不確定的;(三)華多利集團尚未提供足夠的確實證據或有力的支援資料,以充分展示集團業務經營或財務狀況的未來可行性和可持續性,以保證持續上市,所以上市委員會認為華多利集團不能根據規則13.24,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擁有相當價值的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以保證其持股上市。的而且確華多利集團規模極小,2017年6月只有6名員工,業務量也十分低。在2015年和2016年,營業額分別只有約1,009萬元和490萬元,分攤開每月額業額不足100萬元,2017年上半年六個月營業額更只有110萬元,營業額可以見到萎縮很快。但因年中被DQ,下半年營業額被催谷,爆升至3,300萬元。而資產方面,由2013年的9,500萬元不斷降少,到2017年只有3,100萬。雖然在2017年7月開始發展新車業務,企圖透過新業務支撐營業額,但不因能交出實際數據而被否決。在現金流和盈利方面在過去五年都是負數,情況甚差。

個案二:志道國際

志道國際(01220)在2018年10月收到港交所通知,DQ原因有兩個。(一)志道國際業務規模多年來一直較小,事實上志道國際近五年營業額不斷下跌,由2016年3月的9,600萬元跌至2018年3月的2,000萬元。而且志道國際提交的收益及溢利預測可能無法實現,因為建築項目業務大部分預測收益並無經簽署協定佐證,不能證明有實質、可行及可持續之業務;(二)志道國際資產運作可能無法使該集團能夠在具備足夠業務運作的情況下經營業務,以證明該公司證券繼續上市屬合理。志道國際總資產(不含負債)有約5億元,但當中有3億元是現金,非流動資產只有2,600萬元,沒有存貨,而其他預付款、應收款等流動資產則有約1億6千萬元。(未完,下期待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