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濤:燒衣紙的科技啟示

分享

作者:章濤

燒衣紙的科技啟示

衣紙(冥鏹)幾乎人人燒過,但當你拿着大疊面額、數以兆元計的冥通銀行鈔票時,或者沒有想過它們之所以出現,可能與二千年前一個失敗的科技產品有關—這是當年要促銷的「蟹貨」。

傳說燒衣紙這事源自蔡倫。東漢時期,蔡倫用樹皮、破布、魚網等材料造紙,但初時技術尚未成熟,造出來的紙因品質不佳而滯銷。眼見「蟹貨」堆積如山,蔡倫心生一計,與妻子串通好由自己假裝病重去世,妻子則負責在鄰居面前焚燒剪成銅錢狀的紙。結果,蔡倫在妻子燒紙錢後「復活」,並告知眾人紙錢就是陰間流通的貨幣,所以他在陰間能有錢買通鬼差,「死」而復生。眾人聽罷,無不嘖嘖稱奇,紛紛向蔡倫買紙。

冥通銀行的IPO

此舉不但促銷成功,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冥通銀行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就是在當年完成的,甚至比蘋果更早成為市值破一兆美元的「上市公司」。然而,世間真有人因為燒衣紙而復生嗎?沒有。但大家介意嗎?不介意。因為對我們來說,燒衣紙就如買了一個希望─有用當然最好,但假如真的沒有用,起碼我已經盡力,問心無愧。久而久之,燒衣紙甚至成為盡孝的代名詞。

說白了這事,就有如在二千年前營運一家初創科技公司,但因技術水平不足,加上大眾認知未夠而令貨品乏人問津,卻被創辦人硬生生創造出一個應用場景來─結果成為一個傳頌千古、同時大家都不太介意虛實的應用場景。

可以想像,如果當時有時事評論員,一定對蔡倫群起攻之,左一句「無良心」,右一句「騙局」。姑勿論事情的虛與實,這「科技產物」最後真有其慰藉人心的作用,而且不僅流行一時三刻,更流傳數以千年計。孰虛孰實,誰還在意?

假如將這傳說中的思維套用至加密貨幣之上,那我們會否在做同一件事呢?會不會有一日,比特幣也成為一樣大家觸不到、看不見,但卻遍布生活中每一個角落的東西?

無用之用 時間驗證

「蔡倫賣紙」之所以有趣,在於它提醒我們,一件創新事物的應用場景如何,並非能在今日作蓋棺定論,而是需要時間驗證。同時,決定事物最後能否成功走到最後,有用或者比虛實重要。創作者的初衷如何,可能跟事情的結果無關係,如一個立心不良或者只想「散貨」的人創造出對世界有貢獻的事,並非無可能。

試想像有一天,比特幣也能弄出一個「無用之用」的應用場景,那一直說它是假的人也大概可以閉嘴。因為大家判斷的不是虛與實,反而是有用與沒用,這兩套標準原來並不排斥,甚至是可以互相獨立,只是大家判斷事物時往往摻入了其他考慮因素,將標準綑綁起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