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T Wong:財技思維

分享

作者:T T Wong,自細對炒賣甚感興趣,初中時期從教魔術、買賣道具賺取第一桶金,高中後進入股壇,第一年炒過七倍收益。崇尚只要有價差的存在,都可以炒一輪。每日股壇中密密執雞,一齊見證積少成多!

財技思維

「財技」兩字讀起來好像很高深莫測的詞,,但其實稍微再補充一下成「理財技巧」或「財務技巧」相信很多人都懂,實際上又是不是真的很懂呢?筆者也不能說自己很懂,但如何從不懂變成稍微略懂一二呢?筆者還是可以分享自己的所聽所問。

在財經市場上財技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大股東、控制人透過被賦予的股本權益權利而進行一系列的資本運作而達成公司目的或個人目的,當中很多時候就是常聽的「陰乾」、「供股」。當然這類手法是否合情合理呢?這裡就見仁見智了,只能是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財技能達到目標的話一般都會導致到另一部分人有損失,這也就是很多散戶自嘲自己是數十家上市公司的股東的原因,都是因為一直送錢給上市公司再換取一張連印都沒印出來的股票。

另一種財技手法就比較多專對大型的非上市企業老闆及職業炒殼專家。一般這類人士會默默在市場上尋找相對低市值的主機板或創業板公司,並計算意向入手的票每天的成交量、波動等,並透過人頭戶口形式在市場上吸納賣盤使得老闆能提升股權比例。基本上共同目標就是達到收購、控股、董事局話語權等目標。前者的目標一般是希望降低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並灌入自己資產進入上市公司內,一般這樣子的操作手法持續半年至一年時間差不多就完成,土豪一些的企業家可能就幾個月已經里應外合地搞掂。後者殼專家使用的財技則相對是比較純粹借用杠杆形式撬動更多的資本進行吸賣盤等,這類炒家一般會使用更多傳媒、人脈來造市、亂發消息等,刻意影響股價,並持續性在大量賣盤的情況下逐步吸貨,隨後打包成資產再轉手賣給其他土豪從中賺取大量的殼股套利。

舉個例子,某企業預算用不多於5億元買主機板殼公司並擺下2億元前期費用給炒家做方案,而炒家則先以2億元的一部分在市場上吸納部分股權並安排企業某高層入駐標的公司董事局,再以股權質押或2億元的另一部分資再進行傳媒、人情來往交際鋪排,使得目標公司股價受不良的影響,再慫恿董事局其他成員或散戶沽盤套現,使得股價跌下來的幅度增加,變相該公司市值一下子降低甚多再動用可用資金在市場上以更低成本來吸納股票。這樣原本一家可能是7億的殼公司,這樣子操作一下市值可能變成4億元,前後買入51%股權或許就大概3億元就完成。省錢省時間,回報率又高。

另一種財技高人則相對常見些,也是筆者這幾天和父母溝通的一種操作方法,物業抵押樓養樓。

筆者上周與筲箕灣的唯美設計合夥人Nathan聊天期間才知道這樣子好玩的做法,原來他接觸的不少裝修工程案子裡不少業主首付150萬完高樓齡的500平方尺的單位後在配上個20多萬的劏4房及配家電費用後便出租給個人租客,每月的租金總收入約2萬8千,而每月實際供樓成本則1萬4千左右,未計每年租金增加及升值,基本上一年內已經收回裝修成本,第二年打後開始持續性盈利基本上保守每年7 %-8%有回報率。

另外一個給父母的建議是把現有深圳物業市值400萬元,抵押貸款80萬元,購置佛山金融高新區一個公寓式單位,蹭業主急需周轉的情況下以市價幾乎8折買入,再計算三個物業單位租金每月有11,800元,而抵押的本利合計算10年期利息才9,400元,變相每月還有2,400元租金淨利。未計每年約3%-5%租金收入,若計算完,第11年開始平均每月坐底3萬收租,對於父母的退休保障是最有效的,比買甚麼理財基金、儲蓄保險是更有效率的。以其送錢給基金經理倒不如買多個物業收租更實在。

在香港,總是有一大部分人每月辛辛苦苦打工掙錢,日日起早貪黑掙那點錢,而每月定期貢獻給李生外還要貢獻給業主。只能說,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懂財技則能令你容易知道有錢人為何越來越有錢。筆者常對我媽說:牛再勤力耕田也不可能變成蘭博基尼(大牛)的身價。

當你處於黃金25年工作時間,如何能賺到足夠退休生活的資本呢?當你哪一日沒有工作能力的時候,你的資本是否足夠支援生活呢?李嘉誠其中的一個股東阿叔透過擺攤賣「朱義盛」賺錢,之後買長實股票,因為不想整天買來買去,所以持有了數十年沒賣,如今其股票組合已經過億。

希望在讀這文章的讀者也能理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與「掙錢與賺錢」都是以錢作為目標,但方法則是「掙」與「賺」,兩者的區別可以問問自己或鄰居家的讀小學3年班小朋友,他也能告訴你分別,但為甚麼大部分卻做不到呢?原因在於你有沒有財技思維。不多說了,筆者還得等雜誌出版後截圖發給父母看看,讓她接受筆者的想法去買個舊房來找Nathan劏一下,賺點被動收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