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一週第30期: 了解市場變化  把握投資機遇

分享

了解市場變化  把握投資機遇

黃子祥(FUNMan):王道財經 / 獨立股評人

美國減息的不可能任務

踏入第三季度,月底將迎來首個關鍵時刻,美國聯儲局的議息決定,將為股巿添波瀾。近期美股三大指數基本已預告減息的極大可能,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多番在Twitter的命令式言論,事在必行似乎已是市場共識。但請緊記在近數月的國際政經情況,往往就是「心戰」,違市場主流共識,尤其在特朗普可影響的各種事情上。另從理性角度,評估美國各項的經濟相關數據,大部分仍未有支持減息的理由。如此看來,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確有可能堅持其立場,遵從聯儲局理性行事方式,暫時按兵不動。

撇除主流媒體及Twitter「雜音」,美國經濟表現強勁,而且通貨膨脹數字亦非常接近2%的目標。穩定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就是證明瞭美國聯儲局的一貫取態,已拿揑準確市場環境。在維持固有策略前行下,鮑威爾此時也沒保證降息的必要。當然對於市場變化,絕不能置之不理,尤其特朗普引發的貿易戰令全球經貿形勢產生巨大變化,失衡情況挑起國與國之間的紛爭,而包括中國與歐洲等經濟也初現放緩跡象。但正如有聯儲局投票權的波士頓銀行總裁Eric Rosengren在媒體採訪中強調,美國經濟現並未差到需要降息的地步,央行有能力作耐心等待;而就預先尋求保險措施,而先下手為強去降息,他亦不表認同。

無可否認,市場當然存在眾多支持月底加息的人士,其中包括紐約聯儲主席John Williams,以及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輪任投票委員美國聖路易士聯儲總裁James Bullard。James Bullard在接受CNN訪問時表示,減息是保險舉措,美國聯儲局月內應減息,並在今年稍後再減息一次。貿易戰正損害美國經濟,早作行動能防止貿易緊張升溫帶來的破壞。與其待危機出現,倒不如迅速採取行動,作預防性措施。其強調經濟增長減慢並非可怕,然而若減慢程度大於預期,主動減息可對整體有較佳保障性作用。幾乎在差不多時間,美國聯儲局副主席Richard Clarida接受FOX Finance訪問時也表示須及早行動,不用等待情況變差才進行連串減息。

循上述內容可見,數據確實沒反映減息的必要,重點是具投票權的大多數,認為是否急需作出所謂的「保險政策」。若最終因壓力而勉強減1/4厘其實不值得,其作用極其量只能短暫刺激股市,但釋出的訊號將等同為美國經濟環境敲響警號,即代表大部分美國企業難有運行,而對已達到龐大水準的企業債也將可能造成很大風險。免成為兩面不是人,鮑威爾月內倒不如按兵不動。

港股個別板塊仍有運行

中美貿易問題難解決,減息與否也無阻各國幣戰愈演愈烈的趨勢,在迴避風眼下,港股中聚焦內需的企業有其吸引之處。其中,餐飲行業值得關注。上年內地餐飲收入實現4.27萬億元,按年增長9.5%,增速比商品零售高0.6個百分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為消費市場的重要一環。論近期股價走勢,味千(中國)(00538)及大家樂集團(00341)可進一步看好。承兩者多年的品牌,再加上於內地佈局完備的中央廚房。此令其在提升大灣區經營規模上,享有效率化擴展優勢,是時候展現更大突破。

陳顯歷:獨立股評人 前證券公司負責人

星期一市場焦點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交易,首批企業開市全部高開,升幅介乎57.5%至287.8%。反觀香港股市表現就強差人意,港股午後挫394點,大市成交額677億元,成交稀疏。

CRO:具增長潛力的板塊

市場淡靜大家不妨在剛上市的半新股中尋找機會,筆者認為外包合同市場(CRO)是很有增長潛力的板塊。隨著全球新藥研發和銷售競爭日益激烈,製藥企業的藥物研發時間成本和支出不斷提高,其原研藥的巨額利潤亦在專利期過後面臨仿製藥的衝擊。製藥企業將研發風險和成本在產業鏈中轉嫁的需求日益強烈,而憑藉專業、成本、效率優勢等特點,CRO 業務的出現正好幫助企業縮短研發周期、控制成本及降低研發風險。

全球製藥市場 2017 年的規模按收益計為 12,090 億美元,預計 2022年將增至 15,966 億美元。而全球製藥合同研究機構(CRO)市場規模則由 2014 年的382 億美元增至2018 年的 552 億美元,預計 2023年將增至 914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10.6%。外包服務支出佔外包及內部服務總支出的比例由 2014年的 33.7%,預計持續增長至2023 年將增至 49.3%。根據2017 年的市場規模,美國及中國為全球最大的兩個製藥市場,分別佔全球市場的 38.3%及17.5%。從行業資料上顯示,外包合同市場的規模保持穩增長態勢,而整體市場規模亦十分龐大,截至 2018 年已達到552 億美元。

方達控股未來發展可期

方達控股(01521.HK)為一間發展迅速的合同研究機構(CRO),提供研究、分析和開發服務,協助製藥公司實現藥物開發目標。公司於美國和中國(全球合同研究機構服務的兩大市場)均擁有業務。於美國提供的服務包括在整個藥物研發過程中的藥物代謝和藥代動力學、安全性和毒理學以及化學、製造和控制。於美國和中國提供貫穿整個藥物研發過程中的生物分析服務,該項服務是公司的最大收入來源(佔2015 年、2016 年及 2017 年收入的50.97%、48.23%及 50.58%)。於中國,公司還進行生物等效性研究並提供相關服務。公司也向農藥公司提供若干服務。

 

公司控股股東香港泰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是杭州泰格的全資附屬公司。格醫藥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合同研究機構,總部位於中國杭州,主要提供臨床研究服務,滿足製藥公司的需求。泰格醫藥集團在中國及亞太地區其他國家開展後期(II 至 IV 階段)臨床研發方面享有盛譽。

 

內地 CRO 行業未來發展可期。內地醫藥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且醫藥行業細分趨勢加劇提供發展地基,鼓勵醫藥創新的相關政策出台釋放發展紅利,一致性評價政策加速落地,以及 CRO行業全球化趨勢將帶來增量市場,而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合組織(ICH)和藥管政策趨嚴則有業態健康。在港上市的 CRO 亦獲得投資者認同,往往給予較高的估值。公司層面上,公司經營狀況處於爬坡階段,內地的生物分析和生物等效性服務將成為公司新的火車頭,而內地業務毛利較高,將帶領公司高速增長。公司引入 3 位基礎投資者,高瓴資本、上海景林資產管理及奧博資本分別將認購約5,000 萬、2,000 萬及 1,500 萬美元等值股份。星級基礎投資者加大投資信心,目前上市估值並非十分昂貴,預期上市後仍有不錯的上漲空間。上望空間為 3.8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