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文:通脹還是通縮?

分享

投投是道

蕭永文,友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通脹還是通縮?

近期環球股市,尤其新經濟股顯著回落,市場解讀主要原因是美國4月通脹數據顯著高於市場預期,創2008年9月以來最大增幅。通脹是不是洪水猛獸?甚麼是通脹?通脹是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而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是最受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反映房屋、運輸和醫療等貨品和服務的零售價格;顯示本港通脹水平的是統計處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據統計處公有布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0.3%。

美國4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上升高過市場預期(0.8% > 0.2%),按年上升4.2%,亦高過市場預期,創12年半以來最大升幅,加劇投資者對聯儲局提早加息的憂累。市場部份投資者憂慮重演1970年代高通脹拖跨經濟活力的情況,當時因為美元放棄金本位而引致財政擴張和石油危機,1979年末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3%,美聯儲將聯邦儲備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20%,高利率衝擊美國經濟並陷入蕭條,GDP增速由1978年的5.5%降至1982年的-1.8%。1970年代石油危機源自產油國集體減產,人工縮減了供應,今年通脹除了金屬、能源價格上升外,食品價格急升亦是推高通脹的原因,這似乎是供求失衡而非人為因素的通脹原因。通脹會影響利率預期、央行政策立場及資產格價估值,觸發股市大幅轉倉及商品價格的強勁表現。

說到通脹,一定要分長期和短期,短期指未來三至六個月,長期指未來5至10年。短期來說,通脹相當大機會進一步向上,原因在於,當刻供求失衡流動性充裕推升大宗商品價格,後疫情時代各個政府實施經濟刺激下實物消費強勁,以美國為例今年3月每人1,400美元援助金令當地實物消費比疫情前水平高出16%,實物消費強勁亦可以從中國強勁的出口增長看出來。不過,我們需要密切留意,當救助金被花費後,實物消費會不會有見頂的可能,各國近月整體通脹數字急升的原因,也是由於過往一年多通脹極低的低基數效應所形成。

長期來看,通脹水平系統性上升的確有可能,但通縮更是各國政府不樂見的情況,以日本為例過去三十年即使實行多項刺激經濟措施,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基本在5%以下導致仍未走出通縮。根據萊特效應,科技創新如人工智能、基因定序等是通縮力量,再者,全球化、人口老化都會帶來通縮,因此,通脹長期來說是否出現很大程度上要視乎各國政府的財政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