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自2018年爆發以來,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儘管中美雙方均承受了一定損失,但部分國家因供應鏈轉移、市場替代或資源需求變化而受益。以下是可能成為「贏家」的國家及其原因分析:
1. 東南亞國家:越南、馬來西亞、泰國
供應鏈轉移:許多企業為規避關稅,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越南成為最大受益者,尤其在電子、紡織、傢俱等領域,對美出口顯著增長(如2020年越南對美出口同比增25%)。
投資吸引力:越南和馬來西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持續上升,承接了中國部分低端製造業。
局限性:基礎設施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制約長期增長。
2. 印度
政策推動:印度通過「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LI)吸引手機、電子、醫藥等產業,試圖替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市場潛力:龐大的內需市場和低成本勞動力吸引外資(如蘋果部分產能轉移)。
挑戰:官僚主義、基礎設施滯後和複雜的勞動法限制短期效果。
3. 墨西哥
地緣優勢:毗鄰美國市場,通過《美墨加協定》(USMCA)鞏固貿易地位,尤其在汽車、機械和電子產品領域。
近岸外包(Nearshoring):美國企業將供應鏈縮短至墨西哥以降低風險,2022年墨西哥對美出口額達45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4. 資源出口國:巴西、澳大利亞
農產品替代:中國減少進口美國大豆後,轉向巴西採購(巴西大豆出口量在2018-2020年增長35%)。
礦產資源: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天然氣等資源持續滿足中國需求,儘管中澳政治關係波動。
5. 歐洲與日韓:高端技術領域機會
技術合作:中美科技脫鉤可能促使歐洲(如德國半導體、汽車)和日韓(如晶片、精密設備)擴大對華出口或填補美國技術空缺。
局限性:受全球經濟放緩和能源危機影響,部分行業增長受限。
中美自身:長期博弈中的潛在調整
中國:被迫加速產業升級(如半導體、新能源),擴大內需和「一帶一路」市場,長期可能增強經濟韌性。
美國:部分製造業回流(如半導體、電動車),但消費者承擔關稅成本,通脹壓力加劇。
結論:沒有絕對贏家,但階段性受益者明顯
短期最大贏家:越南、墨西哥因出口和投資增長顯著。
中長期潛力:印度若改革見效,或成為下一個製造中心;資源國(巴西、澳)受益於貿易替代。
關鍵變數:中美關係走向、全球供應鏈重組速度、各國政策穩定性。
最終,關稅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多元化,但也暴露了經濟全球化的脆弱性。真正的「贏家」可能是那些能夠靈活適應變化、抓住結構性機會的經濟體。
筆者最後想寄語大家,世事多變,與其憂心未來,不如珍惜當下,安住當前,才是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