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機器人產業呈現出冰火交織的圖景。一邊是特斯拉(TSLA.US)Optimus Gen-2完成單腿跳躍、優必選Walker S在蔚來工廠實現效率提升的技術捷報,另一邊則是達闥機器人資金鏈斷裂、資本批量撤離的寒潮。這種矛盾將行業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究竟是資本催生的泡沫即將破裂,還是一場顛覆性的生產力革命正在醞釀?答案或許藏匿於技術突破與商業邏輯的博弈之中。
資本的狂歡與泡沫的隱憂
過去兩年,人形機器人領域吸引了超70億元融資,宇樹科技以80億元估值完成C輪融資,但其產品仍停留在實驗室演示階段。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雖能完成複雜跑酷動作,但單台成本超過200萬美元,商業化率不足3%。
資本的熱潮催生了大量重複投資。70%的資金湧入仿人運動控制領域,但90%企業的技術路線高度雷同。2025年機器人馬拉松賽事中,參賽機器人在平衡性和環境適應性上的普遍缺陷,暴露了「為擬人而擬人」的研發誤區。政府補貼推動下,國內機器人企業數量激增至86.3萬家,但僅15%具備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
更嚴峻的是政策依賴症。達闥機器人依靠政府訂單維持運營,其消費級產品市場滲透率低;優必選雖在工業場景取得突破,但規劃的千台年產能僅能滿足示範需求。這種「補貼驅動」模式導致企業陷入「研發—輸血—再研發」的閉環,與真實市場需求漸行漸遠。
港股市場:資本流進產業 風險留在市場
機器人產業的資本博弈在港股市場尤為凸顯。作為全球機器人企業融資的主戰場,2023至2025年間,優必選(09880)、越疆(02432)等企業密集登陸港股,其吸引力源於獨特的制度優勢:港股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適配高研發投入的科技企業,優必選上市後市值一度突破400億港元。
然而,短期資本的虹吸效應潛藏一定風險。目前大部分的企業還處於虧損的狀態,優必選2023年虧損11億元,達闥科技因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停擺。供應鏈脆弱性也會加劇資本市場的波動,其中精密軸承鋼的進口依賴度達65%,高端諧波減速器良品率僅78%,觸覺感測器成本占整機比重超15%。任何環節的斷供都可能引發產業鏈震盪,2024年諧波減速器漲價30%已為行業敲響警鐘。
新質生產力的曙光
儘管泡沫論甚囂塵上,硬體與軟體的革新正在重塑行業邏輯。優必選憑藉2,100項伺服關節技術專利,將減速器精度提升至國際領先水準;特斯拉通過一體化壓鑄工藝,將Optimus單台成本壓縮至2萬美元以下。技術的降本增效,為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提供了可能。
軟體能力的躍升同樣關鍵。搭載具身智慧系統的Walker S已實現自主路徑規劃與動態避障,蔚來工廠部署後,裝配效率提升25%,質檢不良率下降18%。礦山、消防救援場景中,靈寶CASBOT機器人將投資回報週期壓縮至1.5年。這些案例證明,技術突破正在創造真實的經濟價值。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進一步加速技術擴散。中國將人形機器人列為「未來產業十大標誌性產品」,深圳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全球62%的機器人專利由風險投資推動,戰略競爭客觀上成為技術進步的催化劑。
須擺脫對「雙足擬人」執念
歷史經驗表明,資本泡沫往往伴隨技術革命的陣痛。19世紀鐵路泡沫催生了鋼軌標準化,2000年互聯網泡沫奠定了數字基礎設施。泡沫期的狂熱,客觀上加速了技術進化。
市場篩選機制也在發揮作用。正如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百團大戰」後,寧德時代與比亞迪最終崛起,機器人行業的「達爾文時刻」將淘汰依賴補貼的企業,留存者則可能完成從「實驗室玩具」到「生產力工具」的蛻變。波士頓動力歷經25年虧損與7次易主,最終在倉儲機器人領域實現盈利,印證了這一規律。
技術成熟度曲線揭示,顛覆性技術必然經歷「期望膨脹」到「泡沫破裂」的週期。當下的估值回檔與企業出清,或許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關鍵在於,企業能否在資本退潮後,依然堅持技術深耕與場景落地。
擺脫對「雙足擬人」的執念,或是破局之道。日本川崎重工推出輪式雙臂機器人,在汽車裝配線效率提升30%;美國Agility Robotics專注物流搬運,投資回報率超過製造業平均水準。功能優先取代形態內卷,才能打開商業化空間。
商業邏輯也需從「輸血」轉向「造血」。天創機器人聚焦電力巡檢,通過「硬體銷售+資料分析」模式,僅2023年資料,天創機器人營收預計增長50%以上,且客戶復購率超30%。特斯拉選擇工廠測試而非消費場景,用明確需求倒逼技術進步。只有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才能跳出政策依賴的陷阱。
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同樣重要。華為推出機器人鴻蒙OS,吸引2,000家開發者構建應用生態。從零部件到作業系統,再到應用場景的全鏈條整合,或許是規模化落地的關鍵。
中長期來看,港股市場其實也正重塑機器人產業估值體系。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正在變得更加受青睞,如兆威機電在深圳上市之後已經開始籌畫H股上市,憑藉的就是其靈巧手國產化率超90%的優勢;政策紅利亦推動市場擴容,北京、重慶等地推出具身智慧產業培育計劃,目標2027年落地萬台機器人,帶動港股相關ETF規模年增45%。結構性機會集中於上游零部件國產替代和下游場景拓展。
結語
機器人產業正站在「創造性破壞」的十字路口。短期來看,估值回檔與市場出清不可避免;但長期而言,技術積累、場景深化與政策護航將推動其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歷史反復證明,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泡沫破裂之後 – 正如互聯網寒冬孕育了谷歌(GOOG.US),機器人行業或將在資本退潮後迎來屬於自己的「覺醒時刻」。唯有緊扣技術本質與市場需求的企業,才能穿越週期,定義未來。
市場篩選機制已悄然啟動。部分概念股因商業化滯後遭做空機構狙擊,若技術突破不及預期,板塊回檔風險將進一步放大。未來,港股機器人板塊或經歷「去偽存真-價值重估-龍頭崛起」三階段,最終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智造的核心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