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內核電項目審批首次開閘。4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准浙江三門三期工程等核電專案。會議強調,發展核電必須確保安全萬無一失,要壓實參建單位和業主單位主體責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標準建設和運營核電機組,持續加強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切實兜牢核電安全保障網。
此次在國常會上獲批的新項目分別是廣西防城港核電三期,廣東臺山核電二期,浙江三門核電三期,山東海陽核電三期,福建霞浦核電一期),共計5個工程、10台新機組。至此,2022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電機組,保持了常態化審批節奏。
以上新項目均採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其中包含8台華龍一號機組。核電工程歷來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拉動力,以單台國產百萬千瓦三代核電機組約200億元的投資力度估算,此次新核准機組的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
目前,中國在運在建核電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核能發電以安全、高效、清潔的方式供應電力,同時解決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現實選項。隨著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並網給電網帶來的調節和消納壓力與日俱增,高能量密度、承擔基荷作用的核電可以彌補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短板,為電網安全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核電專案投資大、建設週期長、技術含量高、涉及產業多,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資料顯示,2024年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1,469億元,較上年增長520億元,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對核能的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加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已連續4年上調世界核電發展預測值。2023年12月舉行的阿聯酋COP28氣候大會上,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阿聯酋在內的22個國家發起《三倍核能宣言》,承諾共同努力推進到2050年將全球核能容量增加兩倍,達到目前容量三倍的目標。到了2024年的巴庫COP29大會,該宣言的簽署國總數增至31個。
核能復興受到資料中心快速擴張的直接推動。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預計將增長一倍以上,人工智慧將成為推動這一用電激增的最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