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64期封面故事: 印巴空戰 0:6 「打印機」炒起航天系 ?

分享

印巴邊境衝突的驟然升級不僅牽動地緣政治神經,更在全球資本市場掀起連鎖反應。隨著巴基斯坦軍方公佈擊落印度空軍三架法國「陣風」戰機的殘骸證據,這場局部軍事對抗意外成為檢驗各國軍工實力的試金石——中國製造的殲-10CE戰鬥機與紅旗-9B防空系統首戰告捷。

而港股A股軍工板塊則衝突始末經歷了較大幅度的波動。而在波動表像之下,中國軍工體系的技術突破與全球軍貿格局的重構正在孕育深層機遇——從戰機生產線,到低空經濟、商業航太等新質戰鬥力領域的價值重估,市場分化中已浮現結構性機會。

實戰失利,陣風戰機「首敗」摧毀市場信心

回到此次印巴衝突中,印度空軍高價採購的法國達索公司(DASTY.US)「陣風」戰機首次實戰即遭重創。巴基斯坦軍方證實,中國製造的殲-10CE戰鬥機與紅旗-9B防空系統擊落至少3架「陣風」,並展示殘骸證據(編號BS001的垂尾殘骸、M88發動機碎片等)。這一結果直接導致達索航空股價單日暴跌8.2%,市值蒸發超30億歐元,與2016年印度簽訂88億美元訂單時的股價漲幅形成諷刺性對比。

雖然很多支持法國的輿論紛紛「洗地」,將罪責歸咎於印度空軍的能力,但達索公司在技術上短板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陣風配備的RBE2-AA雷達探測距離(160公里)較殲-10CE的氮化鎵雷達(200公里)存在代差,且遭遇電磁干擾時出現17秒致盲期,導致超視距空戰劣勢明顯。此外陣風搭載的「流星」導彈射程僅100公里,遠遜於殲-10CE的霹靂-15E(145公里),形成「未發現即被摧毀」的被動局面。

雖然此間不乏法國政府與軍工企業試圖淡化事件影響,然後結果卻事與願違,這一波操作之後,反而卻加劇市場疑慮。例如法國媒體聲稱殘骸系偽造,或歸咎于「飛行員失誤」「山地氣候」,甚至編造「毒刺導彈誤擊論」,被國際輿論斥為「侮辱智商」。而達索長期宣傳的「零實戰損失」神話破滅,SPECTRA電子戰系統號稱「360度全向防護」,卻未能干擾霹靂-15E導引頭,暴露性能虛標。

停火後避險情緒降溫,軍工股「催化劑」失效

印巴衝突期間,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軍貿出口成為市場焦點。巴基斯坦軍隊在實戰中使用中國製造的殲-10CE戰鬥機、紅旗-9防空系統等裝備,一度推升市場對軍貿訂單的樂觀預期。然而,停火協議達成後,短期軍貿需求預期回落,疊加歐洲能源危機緩解,軍工板塊的避險屬性削弱。資料顯示,軍工板塊自5月7日以來的隨後三個交易日呈現典型的「高開低走」特徵。

這一點,在港股市場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印巴衝突升級後,衝突直接刺激了港股市場對軍工裝備需求的樂觀預期,尤其是與中國軍貿密切相關的企業。例如中航科工(02357.HK)和中船防務(00317.HK)在衝突爆發後分別上漲6.23%和6.02%,反映出資金對軍工板塊的集中湧入。航太板塊雖標的較少,但無人機和導彈產業鏈表現突出,如航太控股(00031.HK)因涉及無人機配套業務,漲幅達2.5%。這一階段,衝突的實戰效應成為核心催化因素。隨著印巴停火協定達成,港股軍工與航太板塊同樣面臨回檔壓力。地緣風險溢價消退導致資金從軍工板塊流向科技、消費等風險偏好更高的領域,部分前期漲幅過高的個股,如中航成飛,因獲利盤拋售出現技術性調整。

軍工板塊前期漲幅較大的個股成為資金獲利了結的重災區。歷史資料顯示,地緣衝突平息後,軍工板塊常出現階段性回落,如2016年南海仲裁事件後的回檔週期長達兩個月。

中長期邏輯未改:軍貿與產業升級支撐行業景氣

儘管短期承壓,多家機構認為軍工行業的中長期增長邏輯並未改變。但全球逆全球化趨勢下,各國安全訴求提升,軍貿市場將持續擴張,而中國憑藉高性價比裝備與產能優勢,有望成為最大受益者。

2020-2024年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軍貿出口占其總出口的63%,而巴方81%的進口依賴中國。停火可能導致訂單節奏延後,但巴基斯坦、中東等地區對裝備的長期需求仍存。例如,中國「十四五」末期軍貿出口有望從恢復式增長轉向供需共振,無人機、反導系統等新興裝備成為核心增長點。

國內「十四五」裝備採購加速,疊加低空經濟、商業航太等新質戰鬥力領域的技術突破,行業景氣度維持高位。軍工電子、材料等細分領域訂單明確,部分個股估值已回落至歷史低位(PE低於30倍),配置價值凸顯。此外,央行降准降息等政策修復市場風險偏好,為板塊提供流動性支撐。

波動中孕育機遇,關注「內外兼修」主線

法國軍工複合體的「敘事崩塌」,迅速引來產品退訂風潮,例如阿聯酋暫停160億歐元的80架訂單談判,轉而考察中國殲-10CE生產線。而埃及將原定2026年交付的12架訂單改為「技術評估」,並加速推進百架殲-10CE採購計畫。馬來西亞、巴西等國招標中,中國「梟龍+預警機」體系方案擊敗歐洲競品,凸顯性價比與體系化優勢。

達索公司訂單退潮的同時,資本市場的動盪也就不足為奇了。達索股價單日跌幅創7年新高,股價大幅下跌,市值蒸發數十億歐元。連帶法國軍工供應鏈企業如泰雷茲(THLLY.US)、賽峰集團(SAFRY.US)等公司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商業信譽風險。

對於A股和港股而言,印巴停火雖短期壓制軍工股風險偏好,但行業長期增長邏輯未變。軍貿擴張、技術升級與政策紅利將驅動板塊「V型」反轉。投資者可借回檔佈局估值合理的標的,同時警惕資金博弈帶來的波動風險。港股航太股憑藉商業航太與全球化佈局,或成為下一階段市場焦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