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資源的全球主導地位,首先體現在其儲量與產量的絕對優勢。根據2024年數據,全球稀土探明儲量約為9,000萬噸,中國以4,400萬噸(佔比49%)位居第一,遠超巴西(2,100萬噸)、越南(19%)和俄羅斯(10%)。其中,輕稀土集中於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全球最大氟碳鈰礦)等北方地區,而中重稀土則以江西、福建等地的「離子吸附型礦床」為主,形成「北輕南重」的分佈特徵。
產量方面,2024年全球稀土礦產量達39萬噸,中國貢獻27萬噸,佔比69%,且是唯一能穩定供應全部17種稀土元素的國家。儘管越南、澳大利亞等國加速開發新礦(如越南的紅土型稀土礦),但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的產能優勢。
全產業鏈的不可替代性
中國稀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完整的產業鏈與技術壟斷。從開採、冶煉分離到功能材料製備,中國是全球唯一具備全鏈條生產能力的國家。
1.冶煉分離技術領先:全球92%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集中在中國,其萃取劑研發與分離工藝成本僅為歐美企業的1/3。例如,稀土溶劑萃取技術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形成技術封鎖。
2.功能材料主導:中國生產的釹鐵硼永磁材料佔全球90%以上,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風電等領域,2025年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僅在部分環節具備能力:美國專注礦石開採(如MP Materials),日本精於永磁體製造,而歐洲高度依賴中國的加工產品(98%的稀土磁鐵來自中國)。
中國政府通過嚴格的產業政策與貿易管制,鞏固稀土市場的主導權。2024年稀土開採指標為27萬噸,冶煉分離指標25.4萬噸,並將六大稀土集團整合為四大國有巨頭(北方稀土、中國稀土、廣東稀土、廈門鎢業),形成「南重北輕」的產業格局。
出口限制反制貿易戰
2025年4月,中國對7類稀土物項實施出口限制,導致國際市場鏑價飆升100%,並觸發歐美企業供應鏈危機。此舉不僅作為貿易戰反制手段,更迫使海外買家加速「去中國化」佈局。
稀土需求的核心增長點來自新能源與高科技產業,例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每輛電動車需約12公斤稀土(如釹、鏑),預計2025年全球銷量達1,000萬輛,推動稀土需求年增8%;風力發電機的永磁材料需求佔全球稀土消費10%,而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新增20萬至40萬噸需求。而軍事與半導體方面,中國的稀土就像美國的高端芯片,成為掐脖子的存在,例如美國愛國者飛彈的釤鈷磁鐵、5G基建的鎵元素均高度依賴中國稀土。
儘管中國優勢顯著,但全球供應鏈重構與技術追趕仍會帶來壓力。例如美國投入200億美元開發煤灰稀土提取技術,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Lynas)擴建馬來西亞與美國產能,預計2040年中國市佔率可能從69%降至23%。正如中科院報告警示,若新礦開發與替代技術加速,中國的稀土霸權可能逐步削弱。然而,至少在未來十年,全球仍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