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中國造船業的全球統治力

分享

中國造船業的全球領導地位,首先體現在其對市場關鍵指標的全面掌控。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全球市場的55.7%、74.1%和63.1%,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僅2024年,中國新接訂單量便達1.29億載重噸,同比增長58.8%,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14種船型的訂單量由中國主導。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在綠色船舶領域的壓倒性優勢。2025年前兩月,全球替代燃料船舶訂單中,中國船廠拿下73.2%的份額,尤其在LNG雙燃料船領域,中國單月承接16艘90.7萬CGT,幾乎壟斷高端環保船型的市場需求。這種「量價齊升」的格局,使中國不僅是產能霸主,更成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者。
從成本優勢到創新領跑
中國造船業的競爭力已超越單純的成本紅利,轉向高附加值船型與智能技術的深度整合,例如中國船廠推出的21萬噸氨預留散貨船,以及甲醇雙燃料汽車運輸船,展現對未來燃料革命的超前布局。而物聯網與數位孿生技術的應用,使中國船廠實現模組化建造,效率較傳統模式大大提升,「一塢多船」工藝亦大幅壓縮交付週期。
這些技術突破背後,是中國完整的船舶產業鏈——從特種鋼材到動力系統,形成「一公里產業圈」的集群效應,成本被極限壓縮至歐美造船成本的1/5。
中國造船業的崛起,離不開國家戰略的長期佈局。通過重組形成「南北雙核」,北方以中國船舶集團為核心,南方聚焦民營船廠(如揚子江船業),形成「國企攻高端、民企搶訂單」的分工體系。
政府提供造船專項信貸、出口退稅優惠,並透過「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綁定船舶出口,例如中遠海運的「港口航線造船」聯動模式。軍民融合戰略,例如中國船舶集團(CSSC)等國企同時承接軍艦與商船訂單,技術共享降低研發成本。
補貼融資結合軍民融合戰略
但中國的造船主導地位也觸發全球反思。美國智庫CSIS警告,中國單一船廠的年度產能超越美國二戰以來的總和,威脅國家安全。美國擬對中國造船舶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港口費,並通過《SHIPS法案》重振本土造船業。至於歐、亞洲的船企,也在各顯神通,進行差異化競爭,例如德國、義大利轉向豪華郵輪與軍艦,希臘憑藉Skaramangas船廠的修船業務復甦,試圖在高端市場突圍。韓國憑藉LNG船技術優勢(如現代重工)繼續守住20%市占率,越南則以低成本搶占散貨船市場,成為中國在中低端領域的潛在對手。
儘管優勢顯著,中國造船業仍面臨轉型壓力。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碳強度指標(CII)迫使船廠加速研發氨燃料、氫能等零碳技術,目前中國在燃料電池領域仍落後於日韓。高端船用設備(如瓦錫蘭主機、ABB電力系統)仍依赖進口,需突破「造殼強、心臟弱」的產業瓶頸。
未來十年,中國能否維持優勢,取決於兩大關鍵:能否在綠色技術上引領標準制定,以及能否化解國際圍堵下的供應鏈風險。正如希臘船東協會主席所言:「選擇中國船廠,不僅因成本,更因他們能造出未來需要的船。」這場造船霸權的遊戲,才剛剛進入深水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