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中東之行掀起全球市場波瀾。從沙特、卡達到阿聯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科技合作協定密集落地,英偉達、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的股價應聲飆升。
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盛宴背後,協議的兌現風險、地緣政治的微妙博弈以及技術遏制的戰略短視,正在為這場狂歡蒙上陰影。究竟是科技外交的里程碑,還是資本市場的短期泡沫?這場中東「大豐收」的虛實,值得深入剖析。
訂單驅動下的股價神話
據沙特媒體報導,此次跟隨特朗普參加亮相沙美投資論壇的,除了英偉達(NVDA.US)黃仁勳、特斯拉(TSLA.US)馬斯克,還有OpenAI奧特曼、亞馬遜(AMZN.US)的賈西、AMD((AMD.US))的蘇姿豐、谷歌(GOOG.US)CFO魯絲·波拉特等紛紛都到場。此外,包括黑石集團、花旗銀行(C.US)、IBM(IBM.US)、可口可樂(KO.US)、達美航空(DAL.US)、美聯航空和美航等企業的CEO也都出席晚宴。
特朗普的中東行程甫一啟動,科技股便成為市場焦點。英偉達宣佈向沙特人工智慧公司Humain出售1.8萬枚頂級AI晶片Blackwell,AMD則簽下價值100億美元的配套協定,兩家公司的股價單周漲幅分別達到16%和14%。
與此同時,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沙特高調宣佈,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獲准進入該國航空與海事領域,並計劃引入自動駕駛計程車。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單周漲幅超過17%,市值重回萬億美元俱樂部。
市場的狂熱反應,與中東國家「去石油化」戰略緊密相關。沙特「2030願景」計劃將AI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而美國科技巨頭的技術輸出恰好填補了這一需求。高盛、野村等投行迅速上調科技股評級,標普500指數一度逼近歷史高點。
然而,這場狂歡的根基並不穩固。英偉達向中東出口的晶片需繞過拜登政府時期的出口限制,特朗普政府雖撤銷了相關管制,但政策反復的風險始終存在。此外,中東國家承諾的數千億美元投資中,僅有部分涉及即時支付,更多專案需數年甚至十年逐步落實。
例如,阿聯酋的1.4萬億美元十年投資計劃中,AI基礎設施和半導體領域的資金尚未明確分配細則。市場對遠期承諾的過度樂觀,可能正在透支科技股的未來空間。
數字遊戲與地緣籌碼
特朗普此行標榜的「創紀錄成果」,實則暗含多重政治算計。
沙特6,000億美元投資承諾中,1,420億美元用於國防合作,其餘資金則分散於能源、採礦等傳統領域,真正流向AI和半導體的比例有限。在卡達1.2萬億美元的合作承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卡達航空與美國波音公司關於訂購210架寬體飛機的歷史性協議。卡達96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訂單看似龐大,但實際交付週期長達十年,且需經過複雜的融資與審批流程。
更值得警惕的是,協議背後的技術遏制意圖。美國向中東大規模出口先進晶片,表面是經濟合作,實則試圖構建對華技術壁壘。拜登政府曾以「防止技術間接流向中國」為由限制晶片出口,而特朗普的放寬政策被批評為「戰略短視」。
沙特和阿聯酋雖與美國簽署協定,但仍在深化與中國的科技合作。例如,沙特主權基金PIF已投資中國多家AI初創企業,阿聯酋則與華為共建5G網路。這種多邊平衡策略,使得美國的技術封鎖淪為「空中樓閣」。
協議的爭議性在「贈機風波」中暴露無遺。卡達計劃向特朗普贈送價值4億美元的波音747專機,引發美國國內對「利益輸送」的強烈質疑。儘管卡達首相辯稱這是「政府間交易」,但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斥責此舉「嚴重威脅國家安全」。此類爭議不僅削弱了協議的公信力,也為未來合作埋下法律隱患。
科技紅利與政治風險的角力
特朗普的中東之行,本質上是一場科技紅利與政治風險的複雜博弈。
美國政府試圖以晶片為杠杆,換取中東國家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重建等議題上的支持。例如,美國解除對敘利亞制裁的條件之一,是要求其推進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然而,這種將技術合作與地緣政治捆綁的策略,可能適得其反。
中東國家的「實用主義」正在稀釋美國的戰略收益。沙特雖與美國簽署AI合作協定,但其主導的OPEC+卻在同期宣佈原油增產三倍,導致國際油價暴跌至四年低位,間接衝擊美國葉岩油產業。阿聯酋一面接受美國晶片,一面繼續從中國進口7納米制程設備,凸顯其「技術多源化」策略。就連被視為美國鐵杆盟友的以色列,也對特朗普繞過其與沙特接觸深感不滿,美以關係的裂痕悄然加深。
科技巨頭的短期狂歡,亦難掩長期隱憂。英偉達CEO黃仁勳坦言,限制晶片出口將損害美國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而特斯拉在中東推廣自動駕駛計程車,需克服當地交通法規滯後、資料主權爭議等障礙。
寫在最後
受貿易局勢緩和及特朗普中東之行等消息影響,本周美債又「崩了」,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逼近5%大關,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升破4.5%關口。高盛將美國經濟衰退概率預測從45%調降至35%,並將美聯儲啟動降息的時間點預測推遲至12月。
雖然特朗普的中東之行,為全球資本市場獻上了一場華麗的科技盛宴,但其可持續性正遭遇多重挑戰。協議金額的虛高、地緣博弈的複雜性以及技術遏制的先天缺陷,共同構成了這場「豐收」的暗面。
所以說英偉達與特斯拉的股價狂歡,或許只是資本市場的短暫狂歡。而美國若繼續將科技合作武器化,最終損害的將是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對美國而言,戰略短視的代價,可能遠比想像中更為沉重。
巴菲特本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你開始變老,它就變得不可逆轉了。」或許是對美國所面臨局勢最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