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加,中國的環保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2年,中國環保產業全年營業收入約為2.22萬億元人民幣,自2016年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6%。儘管2024年前三季度行業整體營收增速略有放緩,但仍顯示出行業的韌性與潛力。
在細分領域方面,水處理、固廢處理和環境服務等領域合計規模占比達到近90%,其中水處理領域規模最大,占比高達56.29%。此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持續提升,202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115.2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99.9%。
事實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例如,《「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並提供了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措施。此外,2022年實施的《長江保護法》和《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了對環保行業的法治保障,提升了行業的規範化水平。
政策驅動:法規完善 政策支持
中國環保產業的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多元化特點。央企、國企在重大生態環境項目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民營企業則在細分領域和服務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並不斷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和專業化服務。
同時,環保產業分工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綜合業務能力強、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紛紛向平台型企業發展,大量承接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民營中小型企業更多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為大型企業和項目提供工藝、裝備、施工、材料、運維等配套服務。
至於環保產業的未來趨勢:相信將無可避免地朝著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行業將不斷研發更高效、更環保的處理技術,如生物降解技術、熱解技術等,以提高處理效率和資源回收率。
此外,碳足跡管理系統的建立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計劃到2027年建立初步的碳足跡管理系統,制定約100種主要產品的碳足跡計算標準,並在2030年前擴展到200種產品,旨在推動低碳消費和國際標準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