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恒指再度破頂,正式突破25,000點大關,醫藥股繼續成為熱炒板塊。不過,筆者今年已多次介紹了不少醫藥股份01801/09926/03692,因此,不打算再多次重提,有興趣可翻閱之前的文章。今天反而想跟大家談談跟醫藥股十分類近的醫療器械板塊。
說到醫療器械,當然不得不提微創系。上周五(7月25日),微創醫療(00853)發佈公告,大塚控股公司同意出售持有的微創醫療約2.91億股公司股份,買家為上實資本旗下的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此外還包括We’Tron Capital Limited及公司管理層的投資平台。據消息指,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將收購當中的135,335,204股。
此前,大塚控股公司是微創醫療的最大股東,持有微創20.87%的股份。而是次交易的總數2.91億股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的約16.2%。上實資本旗下的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在本次交易中成為微創醫療重要的戰略股東。
上實集團是上海國資最大的主動型投資控股集團,上實資本則是上實集團旗下唯一主動式基金管理平台,而其生物醫藥併購系列基金(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目標管理規模達100億,旨在支持國家戰略和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建設。這次微創醫療引入上實資本或有多個重要啟示。
首先,微創醫療經歷高速擴張之後,深陷連續多年虧損的困境,近年來面臨一定財務壓力,引入上實資本作為新股東,有助於提升市場信心,改善微創未來的融資能力,有效降低潛在的流動性危機。
其次,上實資本可憑藉其國資背景和產業資源,協助微創發展其核心業務拓展及潛在策略併購,為微創的持續創新與規模擴張提供支持。國資亦可協助微創打通醫療管道、醫院進入等資源壁壘,加速手術機器人等創新產品商業化。國資入局或將形成一個「民營科技+國資資源」各取所長的整合模式。
可能有人會問,大塚控股作為最大股東賣出大部分持股難道不是不看好公司發展嗎?事實上,這種減持很多時只因本身業務有資金需求,而並非單純看好或不看好公司發展。大塚本身的核心業務是製藥,與醫療器材的關聯度不大,從聚焦主業的角度而賣出持股是合理的選擇。而且,大塚製藥近年來接連完成了多宗對外併購,例如2024年9月11.25億美元收購Jnana Therapeutics,賣出微創醫療回收資金大概只屬正常的管線和資源調整。
微創醫療透過多番的自主研發、併購、分拆,產品已覆蓋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骨科、神經介入、手術機器人等十大領域,成為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全產業鏈的核心企業,建立了「微創系」的超級矩陣。作為民企的微創醫療,積極的發展為它們在中國以至世界建立了重要地位,卻同時因發展過急陷入困境。國資入局正好為這樣的中國本土龍頭「鏈主」企業,提供關鍵的穩定作用,為發展提供保障,維護這些核心資產的價值。
不久前,微創醫療正考慮將其CRM業務併入旗下的心通醫療(02160),兩項業務合併後,將形成一個心臟病產品平台,提供從CRM的心律調節器、除顫器到結構性心臟病的TAVI、LAA等全面的產品組合。此消息傳出後,不論微創醫療或是心通醫療股價都立即大漲,可見這項業務重組是資本市場樂見的。
實際上,把CRM併入心通醫療,不單止可令心通醫療的業績規模實現躍升。更重要的是,這可降低早前跟高瓴投資對賭的贖回風險。據了解,2021年7月,微創醫療為微創心律引入高瓴投資等機構,但約定若微創心律未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上市,且上市後的市值未達到15億美元、募資少於1.5億美元,則高瓴投資等機構有權要求微創心律贖回股份。微創醫療這樣做是在試圖借微創系自身的殼來降低對賭風險。算是一舉多得。
從上述可看出,微創系正努力不斷重組自身業務資源,務求脫離困境,而上實資本入局將有助微創系進一步重組及發展。可以說是來得合時。
還有另一個來得合時的,正是政策面的支持。當前,中央正推行一波「反內捲」的風潮。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表示,國家藥品集採第11批集採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參考,且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並承諾不低於成本報價。這一調整將有效遏制惡性價格競爭,推動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此外,7月3日,國家藥監局亦發佈了優化全生命週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的公告,指出支持國家層面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等產業政策中涉及的高端醫療器械加快上市。
可見,國策已經慢慢轉向支持醫療器械行業。隨著器械集採政策優化,以及高端醫療器械加快上市,包括微創系在內的醫療器械行業板塊有望迎來價值重估。建議關於微創系的微創醫療(00853)、心通醫療(02160)、微創機器人(02252)、微創腦科學(02172),以及其他醫療器械板塊的股份,包括愛康醫療(01789)、春立醫療(01858)和威高股份(01066)。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