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以太坊迎來問世十週年,自2015年7月30日創世區塊誕生至今,以太坊主網從未斷線或發生維護性停機,十年如一日穩定運作。這在科技界實屬罕見。回顧歷史,即使是 Facebook 也曾在2019年出現14小時全球性當機,而以太坊這條全球去中心化網絡,卻能在分散治理與無中央協調的情況下,持續運行十年,其穩健性與信任基礎再度獲得肯定。
目前以太坊網絡累積的價值總額超過 7000 億美元,DeFi、NFT、穩定幣、RWA(實體資產代幣化)等新應用皆以此為根基。BlackRock 推出的以太坊現貨 ETF(ETHA)近期資產突破 100 億美元,成為史上第三快突破此門檻的 ETF,也反映了以太坊在主流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與潛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富管理機構與企業財庫正在持續增持 ETH,MICA Research 指出,ETH 的供應正在不斷流入金庫與質押合約,質押數量已超過3700萬枚,佔總供應近三成,顯示長線看多趨勢明確。
然而市場上亦有聲音指出,企業與金庫近期集中購買 ETH,可能是一場「pump and dump」(拉抬後出貨)的策略,投資人仍須審慎看待當前熱潮。
OG 巨鯨清倉:8萬枚比特幣砸盤震撼市場
同一週,加密市場亦見一宗歷史級事件:Galaxy Digital 被發現似乎協助清算一個自2009年便沉寂的比特幣地址,該地址共持有約8萬枚 BTC,當時價值逾90億美元。這批「Satoshi 時代」的幣在7月24日轉入交易所後引發市場恐慌性拋售,比特幣一度由高位119,300美元下挫至115,000美元支撐區。
這次清倉行動引起爭議,不僅因其金額龐大,更因開始時有慱選擇在公開市場而非 OTC 市場出售,對價格產生了衝擊。Mike Novogratz 隨後出面表示,儘管短期內出現回調,但預期 BTC 仍有望在年底前挑戰 150,000 美元大關。
市場數據亦顯示,有資金趁低承接,並有匿名大戶於7月26日於 Deribit 平台押注 2300 萬美元買權,預期年底前 BTC 可見 180,000 美元以上。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認為這類 OG (Original Gangster- 元老級別)資金甦醒,可能與某些法律或稅務安排有關,不應簡單視為利空。而根據 Galaxy Digital 的說法,這次出售是該投資人「更大規模遺產規劃策略」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並非單純的獲利了結,而是有系統地安排資產轉移、分配與保值。
8萬枚BTC短時間內沽清被市場吸收,總價達90億美元,顯示市場承接力巨大,短期價位震盪後反而能加強市場後市信心。
機構擁抱加密:ETF、儲備資產與財富管理融合
以太坊與比特幣的主流化趨勢本週亦獲多項消息佐證:
美國參議員推動《401(k) 加密資產配置行政命令》,進一步打開退休金入市通道。
Robinhood 平台宣布新增 ETH 與其他 L2 資產的財務服務整合。
美國大型企業開始允許以 BTC 抵押房貸,Coinbase 宣布擴大抵押服務範圍。
黑石與富達資本等資產管理巨頭,開始將 ETH 與穩定幣納入企業金庫與ETF組合。
Cathie Wood 所屬的 ARK Invest 本週發布報告,預期美股與加密資產將共振上行,ETH 的表現可能超越 BTC,年內潛力高達10,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以 ETH 為核心儲備的公司如 Sharplink、本週也因市場信心提升而股價大漲。
黃金與穩定幣:資金輪動與多元布局
黃金市場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即將召開記者會,市場預期或將再度釋出利率與關稅政策相關訊號。黃金上週曾重返 50 日均線上方,一度挑戰3440美元阻力,可惜週末前未能守穩,從高位回落近100美元。若政策與通脹環境轉向,價位仍有望整固並挑戰年內新高。
上週 Tether 宣布其金本位穩定幣 Tether Gold(XAUT)市值突破 8 億美元,年增幅超過 40%,主要來自央行與機構 ETF 的增持。根據 Ainvest 數據,全球金 ETF 買盤與央行儲備同步增長,Tether Gold 成為市場分流的重要載體。
同時,穩定幣市場也快速成長,BlackRock 與 Tether 等機構正積極爭奪 US 市場份額。JP Morgan 預測穩定幣總市值將於 2028 年達到 5000 億美元。
結語: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
以太坊十週年不僅是技術成就的里程碑,更是整個區塊鏈產業由「投機炒作」轉向「價值建構」的象徵。其技術穩定性、擴展性與應用基礎已獲全球金融市場肯定。
而比特幣的 OG 錢包甦醒與砸盤行為,則再次提醒市場:「歷史持幣者」仍具備主導價格的潛力,但每一次回調,亦是新資金入場的機會。
展望未來:
ETH 作為結構型資產,正迎來企業採納與質押收益並進的雙重利多。
BTC 長線仍具穩固共識,但短期須警惕潛在大額拋售與流動性風險。
穩定幣與黃金結合的金融產品,將成新興市場的主流投資載體。
傳統機構與加密產業之間的界線正快速模糊,新的資本結構正在成型。
在這個歷史與未來交會的轉折點,唯有持續學習、審慎佈局,方能於風浪中掌握新一輪的增長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