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被後人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這是一段工業高速發展、消費文化盛行、科技創新不斷湧現的時代。汽車普及、電力網絡鋪開、廣播和電影業欣欣向榮,經濟表面一片繁華,華爾街股市更成為全民致富的象徵。
然而,在這繁華的表象背後,資產泡沫正悄然擴大。1920年代中後期,股市幾乎成為全民參與的投機樂園。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與工人階級投入股市買賣,許多人甚至透過「保證金貸款」(即以少量資金借入大量資金)進行槓桿操作,妄圖搭上致富的末班車。
這場全民狂熱不僅被樂觀的媒體所煽動,也受益於當時鬆散的金融監管。股市不僅缺乏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還普遍存在「拉高出貨」(Pump and Dump)等操縱行為。一時間,投機成了主旋律,企業估值與實際經濟脫節,風險悄然堆積。
直到1929年10月,市場信心開始動搖。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出現大量拋售,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暴跌近13%。而真正的災難則在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來臨:指數單日重挫12%,引發金融市場全面恐慌,數百萬投資者瞬間傾家蕩產。
此次股災迅速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經濟浩劫——即「大蕭條」。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產出萎縮近一半,失業率飆升至25%以上;超過9,000家銀行倒閉,無數家庭失去積蓄與住所。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經濟,更撼動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信仰基礎。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時任總統胡佛的保守政策顯得力不從心。直到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上任後才開啟一系列深遠改革,即「新政」(New Deal)。其中與金融體系有關的重點措施包括:
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保障儲戶存款安全,重建銀行信任;通過《證券法》(1933)與《證券交易法》(1934),建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規範市場操作與信息披露制度;限制銀行參與證券業務,推動「銀行分業經營」(如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擴大聯邦政府的公共投資與就業計劃,直接刺激內需與基建。
這些改革一方面重塑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與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政策的雛形。美國政府不再是「守夜人」,而成為積極調節經濟週期的重要參與者。
回顧1929年股災,我們不僅看到市場機制在極端情緒下的脆弱性,更看到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經濟自由不等於無序放任,資本的繁榮需以規則與誠信為基石。那場災難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也推動美國資本主義完成了一次深層次的自我修復。
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面對AI資產、科技股估值飆升與金融創新浪潮之際,1929年的鏡子依然具有警示價值:當市場過度樂觀、槓桿滋生與監管滯後並存時,泡沫的崩潰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唯有堅守透明、審慎與監管並重的原則,才能讓金融市場在波動中行穩致遠。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