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77期封面故事 :穩定幣新紀元:中美政策競逐與金融市場重構

分享

2025年7月至8月初,全球穩定幣監管版圖發生結構性變革。7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GENIUS法案》,確立美元穩定幣發行與託管框架,要求發行機構維持100%儲備資產並禁止向持有人支付利息。不到兩周後的8月1日,中國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創設全球首個法幣穩定幣全面監管制度,明確持牌機構可發行與港元或人民幣掛鉤的合規穩定幣。

緊隨其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8月4日發佈新指引,允許滿足特定條件的美元穩定幣在資產負債表上歸類為「現金等價物」——這些穩定幣需具備1:1美元儲備支持及保障即時贖回機制。大西洋兩岸幾乎同步的監管突破,標誌著數字貨幣正式被納入傳統金融監管軌道。

監管分水嶺:香港立法先行與美會計準則破冰

香港構建的「1個基本法+2個監管指引+2個諮詢總結+2個說明文件」立體監管框架,對穩定幣發行設置了嚴格准入門檻:發行人需滿足2500萬港元最低資本要求、實施100%儲備資產隔離並建立即時贖回機制。

更關鍵的是,監管設立了「司法管轄區禁區」,要求持牌機構通過技術手段識別並遮罩來自受限地區的訪問請求,徹底顛覆了加密貨幣的匿名交易特性。這種高壓監管基調反映了當局在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間的謹慎平衡——香港金融管理局已明確,初期將對每一名穩定幣持有人實施身份驗證,反洗錢標準甚至嚴于傳統銀行體系。

美國則通過《GENIUS法案》與SEC會計新政形成監管協同。該法案不僅要求非銀行機構發行穩定幣需獲得聯邦或州級許可,更授權監管機構在2026年7月前制定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管理及風險控制細則。而SEC將合規穩定幣納入「現金等價物」的會計處理變革,直接消解了機構投資者配置穩定幣的財務障礙。這一政策組合拳無疑使USDC等合規穩定幣獲得與傳統金融工具同等的會計地位,為其進入主流資產負債表掃清了障礙。

離岸人民幣突圍:地緣政治與金融基礎設施暗戰

在中美穩定幣政策競賽的背後,潛藏著更深層次的貨幣主權博弈。中國選擇以香港為試驗田,由國家支援的企業和持牌財團發行離岸人民幣(CNH)錨定穩定幣。這一戰略既規避了內地禁止加密貨幣的政策紅線,又通過香港的特殊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不難看出,該專案實質可以看做是「一帶一路」數位金融戰略的延伸,通過減少跨境貿易中對美元清算系統的依賴——技術測試顯示,基於穩定幣的跨境支付可將傳統電匯成本從10-50美元/筆壓縮至1美元以下,結算時間從天級縮短至分鐘級。

香港的監管沙箱已成為人民幣穩定幣的關鍵孵化器。眾安銀行等持牌數字銀行憑藉先行佈局的合規基礎設施,已為圓幣科技、渣打銀行等機構提供法幣儲備託管服務,並成為香港金管局「Ensemble沙箱計畫」的首批參與者。

這種由國家資本與合規金融科技企業共建生態的模式,與美國的私營機構主導路徑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推進過程中刻意保持了技術中立——儘管監管框架支持人民幣穩定幣發行,但當局同時指出「我國目前尚未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公鏈」,暗示未來或由央國企主導建設國家級區塊鏈基礎設施。

概念股冷熱交替:牌照預期下的價值重估邏輯

政策東風在資本市場掀起劇烈波瀾。7月下旬,國泰君安國際(01788.HK)因獲批虛擬資產交易牌照單日暴漲近200%,成交額達164億港元。市場熱捧的邏輯在於牌照稀缺性,據猜測,香港首批穩定幣發行牌照可能僅發放3-4張,中國銀行(香港)、渣打銀行(香港)等發鈔行被視為最有力競爭者。但隨著監管細則顯露出超預期的嚴格性(如強制實名制、禁止支付收益等),概念股熱度迅速回檔。專業分析指出,發牌時間推遲至2026年初、牌照數量少於市場預期構成估值修正的主因。

真正的價值重構發生在傳統企業戰略轉型中。港股上市公司德林控股(01709.HK)宣佈融資6.533億港元,將30%資金投入RWA代幣化計畫;宜搜科技(02550.HK)則以500萬美元戰略投資正大集團旗下金融科技公司Lightnet;曹操出行更與勝利證券達成合作,探索出行場景的穩定幣支付應用。

這些案例揭示出新趨勢——傳統產業正通過資本運作快速切入穩定幣生態鏈。百仕達控股(01168.HK)的轉型尤為典型——該公司從地產商蛻變為數位銀行眾安銀行的重要股東,後者憑藉80萬零售使用者及3000家企業客戶的生態基礎,在穩定幣託管、交易入口等環節佔據先機。

未來之路:從監管試驗到全球金融重構

隨著政策框架落地,穩定幣產業進入應用驗證期。香港正加速推進跨境支付場景試點,《基於區塊鏈的穩定幣跨境支付技術規範》等三項行業標準已正式立項。據預測,2030年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6-3.7萬億美元。而美國SEC的會計新政,使USDC等合規穩定幣成為企業現金管理工具成為可能,為傳統金融與加密生態的融合開闢了新通道。

對投資者而言,市場將經歷從概念炒作向實質價值分化的轉變。建議投資者可重點關注這三類企業——具備跨境支付技術輸出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東信和平、恒生電子),擁有真實場景的生態構建者(如眾安銀行),以及專注區塊鏈安全的硬體服務商(如恒寶股份)。

尤其值得留意香港「第二份政策宣言」的出臺視窗——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8月至9月間,隨著牌照申請進展及RWA項目落地,板塊可能迎來第二波行情。

這場由中美主導的穩定幣競賽,正在重構全球資金流動的底層邏輯。當香港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遇上美國的合規化美元穩定幣,兩種監管哲學催生的金融創新將在跨境支付、貿易結算及資產代幣化等場景展開正面競爭。而資本市場已用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在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融合地帶,價值數十萬億美元的數字資產遷移才剛剛開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