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潮:動工量創新低 長期供應隱憂

分享

2025年上半年,本港私宅市場呈現兩極化局面:一方面,落成量創下3年新高,短期供應充裕;另一方面,新項目動工量卻跌至1996年有紀錄以來新低水平,反映出市場審慎情緒蔓延,為未來長期供應埋下隱憂。

根據屋宇署最新資料,2025年6月全港未有任何私人住宅項目動工,為歷來第12次出現「零動工」月份。整體上半年動工量僅錄得1,014伙,較去年同期的4,408伙大跌77%,創下歷史新低。這一現象突顯出發展商在高利率環境、經濟不確定性及庫存壓力下的保守態度。融資成本上升、銷售速度放緩及政策監管加強,使得不少發展商選擇暫緩新項目啟動,以降低風險。

若動工量持續低迷,未來幾年住宅供應或將逐步減少,再過幾年甚至出現斷層,屆時樓價可能因供需失衡而再度上升,對市場穩定構成挑戰。

與此同時,落成量則表現亮眼。2025年上半年全港共有10,064伙落成,較去年同期增長42%,創三年同期新高。6月單月落成量達2,637伙,較5月激增七倍,反映過去幾年動工項目陸續進入收成期。當中,大埔「Sierra Sea第1A(2)期」及港島南岸「Blue Coast」系列為主要落成項目,合共提供近2,000伙,為市場注入大量新供應。

地區分佈方面,九龍區成為落成主力,上半年錄得7,258伙,佔整體72.1%。港島區及新界區則分別佔18.4%及9.5%。九龍區憑藉交通便利及基建完善,吸引大量住宅項目集中發展,成為供應重鎮。

展望下半年,市場仍有多個大型項目預計落成,包括將軍澳「PARK SEASONS」及元朗「柏瓏III」,全年落成量有望達至20,000至21,000伙,與差估署預測相符。

對買家而言,現階段是把握供應充裕期的良機,尤其在九龍區選擇多元。投資者則應密切關注動工趨勢及政策變化,預判未來供需走向,制定長遠策略。

綜上所述,2025年上半年私宅市場在落成與動工表現上出現強烈反差。短期供應雖然充裕,但長期動工低迷恐導致未來供應緊張。各方需及早應對,確保本港樓市得以穩定及可持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