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自4月以來出現反彈,主要指數上漲超過20%。上證指數創下十年新高,滬深300指數較今年低點上漲超過20%。
《彭博》引述報道,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正在考慮採取一系列措施,為股市投機行為降溫。知情人士表示,最近幾周向決策層提出的措施包括取消一些賣空限制。由於擔心股市大幅逆轉可能給散戶投資者帶來嚴重損失,當局仍在考慮是否控制投機。
消息影響A股走低。滬綜指昨收跌47點或1.25%,報3,765;深成指跌353點或2.83%,收12,118;創業板指跌123點或4.25%,收2,776。
香港證監會與金管局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去年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的銷售及市場參與度皆創新高。去年持牌法團和註冊機構的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的總交易額按年飆升40%至破紀錄的6.07萬億元。另外,市場參與度於去年亦廣泛增長,從事投資產品銷售的公司數目上升9%至414家的新高,當中多達46%的公司的銷售錄得一倍以上的按年增幅。大型公司數目上升12%至101家。
去年結構性產品依然是受訪公司銷售最多產品種類,佔總交易額的42%(2.56萬億元)。集體投資計劃及債務證券亦位列三甲,分別佔37%(22,440億元)及15%(9,410億元)。
滙豐環球表示,上半年香港經濟發展強勁,主要由貿易和金融業帶動。全球貿易因美國關稅實施前「搶出口」表現良好,金融業因科技板塊表現和首次公開招股(IPO)項目增加而景氣。零售業增長雖乏力,但在貿易和金融推動下,經濟已漸企穩,預測香港全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或高於該行早前預測的2%。
貿發局公佈第三季出口信心指數,發現近期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緩和,本港出口商信心有所回升。反映出口商當季業務表現的現狀指數,從上季的49.6上升至53.3;對來季前景展望的預期指數則從上季的49上升至54.3。主要是業界普遍採取提前付運的策略,令銷售及新訂單受惠;以及貿易價值(或商品單價)在美國加徵關稅後有所上升。
港股三連跌,恒指險守二萬五關。昨早(9月4日)恒指先高開後隨即回軟,最多曾挫330點至25,013,收市跌284點或1.12%,報25,058;國指跌112點或1.24%,報8,937;恒科指跌104點或1.84%,報5,578。全日總成交額增至約3,022億元。
科網普遍向下,騰訊(00700)跌1%;阿里巴巴(09988)跌3.2%;美團(03690)升0.9%;小米集團(01810)跌2.2%;京東集團(09618)跌0.7%;快手(01024)收跌2.9%。
金融普遍偏軟,滙控(00005)逆升0.4%;友邦保險(01299)收跌0.4%;中國平安(02318)跌1.5%;香港交易所(00388)跌1.2%。
晶片受壓,中芯國際(00981)挫6.6%;華虹半導體(01347)收跌5.4%。
生科醫藥亦見回落,藥明康德(02359)跌7.3%;翰森製藥(03692)跌4.5%。
市場人士表示,業績高峰期已過,大市暫時缺乏新消息作進一步突破,加上仍觀望聯儲局議息以及關稅消息,投資取態更為審慎,短期料未有太大上升空間,恒指25,000至26,000區間上落待變,中線仍有望挑戰兩萬六,暫維持炒股不炒市。
(分題)A股吸金冠絕新興市場
近來內地A股氣勢如虹,吸金力驚人。外電報道,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A股在8月錄約31億美元淨流入,冠絕新興市場,據悉,湧入資金主要來自外資中國基金、美國及歐洲基金,顯示國際資金對中國市場配置顯著提升。分析指,在全球資產配置持續調整之際,中國市場的相對吸引力正增強。
至於新興市場,大摩指區內在8月整體吸金約7億美元,不過其中大部分均集中流向中國,而其他市場則表現不佳。資金分佈差異,進一步突顯中國市場在全球新興市場投資者心中的特殊地位。
另邊廂,印度及台灣市場在8月出現走資。印度錄約18億美元淨流出,台灣有10億美元淨流出,抵銷中國帶來的部分增長,導致新興市場的整體資金流向並未呈現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