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遇上珠寶 RWA為傳統奢侈品開啟新篇章
作為珠寶零售的經營者,我常常思考:一顆價值數百萬的鑽石,除了典藏與佩戴,是否能擁有更廣闊的投資與交易可能性?區塊鏈帶來的RWA,正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為甚麼是珠寶
珠寶與RWA的結合,並非空想。首先,珠寶天然具備資產屬性。黃金、鑽石、翡翠等珠寶材料,因其稀缺性和保值能力,早已是全球投資者青睞的標的。其次,珠寶市場規模巨大,全球每年超過3,000億美元的交易額,如果能部分以RWA形式上鏈,將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流動性。
更重要的是,珠寶兼具「標準化」與「獨特性」。標準化珠寶(如黃金、鑽石)可依國際標準定價,便於拆分交易;而稀有珠寶或設計款,則因其唯一性成為投資人爭相收藏的標的。這種資產特性,讓珠寶RWA既能吸引機構投資者,也能滿足收藏愛好者。
區塊鏈賦能的可行性
區塊鏈的最大價值在於「可信」。透過不可篡改的技術,珠寶的來源、鑑定結果、所有權變更都能被透明記錄,消除了傳統市場中「真偽難辨」的痛點。同時,NFT技術能為單件珠寶建立數字化映射,而RWA代幣化則能把一件高價珠寶拆分為多個份額,讓更多投資者以較低門檻參與其中。
金融層面上,RWA能為珠寶市場注入全新的流動性。投資者不必再透過傳統典當或私人交易,代幣化後的珠寶可在合法合規的平台上快速流通。對珠寶商而言,這意味著全新的融資方式與業務模式。
可以想像一個不遠的未來:一位投資者在亞洲購買一顆上鏈鑽石,卻能在歐洲市場即時出售其代幣化份額,獲得流動性回報;另一位年輕人,則只需投入少量資金,就能擁有一部分稀有彩寶的投資權益。例如早前周大福(01929)曾經展出過重達百多卡的鑽石及其製成的名貴珠寶頸鍊,其價值分分鐘價值數億,如有創意地用「發行RWA供投資人認購,兼在結婚時可以租用一日」的方法,很可能可以引來不少有數百萬現金「閒錢」的投資人入手,既可保值、又可以有「使用權」,不失為一種具創意的營銷方法。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綠色金融新契機 環保資產RWA化的可行性與落地之路
在眾多潛在的資產類別中,環保資產無疑是最具RWA化潛力的一類,因為它同時兼具金融價值、政策支持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效益。
與藝術品、房地產甚至珠寶等資產相比,環保資產在RWA化上更具天然優勢。其一,環保資產本身就是在嚴格監管下產生的產品,如碳排放配額、可再生能源憑證(REC)、綠色債券等,都具備國際通用的標準與計算方法,並經過專業審核機構的認證。這意味著投資者無需過度依賴個體信任,而是可以依靠制度與規範來確認其真實性與有效性。
其二,環保資產的標準化程度遠高於其他非標資產。例如,碳減排量以「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可再生能源憑證以「兆瓦時」作為基準,這種明確的度量方式使其天然適合數字化和拆分交易。相比之下,房地產因地段差異、藝術品因審美差異而難以建立統一估值體系,而環保資產則能以統一的標準進行映射,方便投資者跨市場參與。
其三,環保資產與全球投資趨勢高度契合。ESG與可持續投資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流,全球相關投資規模已突破35萬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環保資產的RWA化不僅能為傳統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也能把原本相對封閉的加密市場,與正規的綠色金融體系有效連結起來。這將帶來資金跨市場的流動,並進一步推動碳中和與能源轉型的進程。
不過,環保資產RWA要想真正落地,仍需解決幾個關鍵問題。首先是標準與監管框架的建立。碳減排量、再生能源產出的數據,必須由權威標準和第三方審計機構加以驗證,才能避免「假減排、真融資」的風險。其次是數字化映射機制的完善,確保每一單位環保資產都能在鏈上找到唯一的對應,並永久存證,防止重複計算與套利。
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投資者購買的碳減排代幣,不僅能在本地市場使用,還能在國際平台上自由流通,甚至作為跨境交易的通用「綠色貨幣」。另一位投資者則可能透過RWA參與太陽能電站的收益分成,既獲得投資回報,又為能源轉型貢獻力量。
胡伯杰, 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