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悠仁親王接受「元服之禮」和「加冠之禮」,
反思家族與企業的世代延續世代的家族機制實現
簡介:從日本與韓國的儒學儀式反思「周禮」對家族企業傳承的啟迪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商業環境中,家族企業能夠跨越世代延續其繁榮,堪稱文化傳承與經濟韌性的完美結合。日本與韓國,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通過其根植於古代經典的儀式框架,展現了世代傳承的典範。這些儀式不僅維繫了親屬關係、親緣關係、及家族連結,更培養了責任感、使命感與長遠的守護精神,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在日本「周禮」的「元服之禮」與「加冠之禮」
在日本,這些儀式的演變以「元服」為代表,這是「元服之禮」與「加冠之禮」的直接延續,並在皇室與廣泛社會中得以保存與調整。歷史上,貴族與武士青年在12至17歲間舉行元服,標誌著換上成人服飾、改變髮型並獲得成人名,儀式常由天皇或高級貴族主持。一個當代案例是2006年出生的悠仁親王,作為皇室唯一男性繼承人,於2020年14歲時在京都皇居舉行元服儀式。這場充滿象徵意義的儀式,由德仁天皇與雅子皇后親臨,彰顯了儀式在皇位繼承中的重要性,呼應《周禮》強調的敬與傳承。在皇室之外,元服影響了家族企業,培養了責任與堅毅的文化精神。日本的「老舗」(shinise),即超過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數量逾33,000家(帝國數據銀行,2019年),常通過調整後的儀式,培養繼承人承擔領導責任。例如,創立於1917年、根源可追溯至1630年的菊正宗公司,其歷代繼承人參與類似元服的儀式,強調倫理訓練與家族義務,確保企業決策遵循儒家的「禮」。這種儀式準備塑造了將企業生存與家族榮譽結合的思維,使如任天堂(創立於1889年)等企業,從製牌業轉型為全球創新企業,同時保留核心價值。
在南韓「周禮」的「元服之禮」與「加冠之禮」
在韓國,儒學儀式融入「冠禮」,這是歷史上陽班(貴族)男子在15至20歲間舉行的成年禮,包括束髮、佩冠與祭祖。受朝鮮王朝(1392-1910年)新儒學影響,冠禮被《國朝五禮儀》列為國家規範,象徵進入成人責任,包括經濟供養與孝道。一個歷史案例是1545年出生的名將李舜臣,其16歲時的冠禮標誌其進入學術與軍事生涯,體現儀式強調的道德堅韌。在現代韓國家族企業中,如三星(創立於1938年)等財閥,冠禮以調整形式延續,繼承人接受類似《周禮》的倫理訓練,為領導做準備。例如,三星李氏家族在培養第三代領導人李在鎔(2022年接任主席)時,融入儒家傳承儀式,確保其與家族及社會期望一致。這些儀式通過強化階序與責任,減少傳承衝突,使韓國企業在經濟動盪中屹立不搖。
《周禮》對日本與南韓的家族傳承中的機制實現
《周禮》衍生的儀式在日本與韓國家族傳承中的作用,通過多重機制實現,結合儀式象徵與實際治理。首先,它們培養了深刻的孝道與倫理責任感,如《禮記》所述,冠禮灌輸「敬」,促使繼承人將企業領導視為神聖職責,而非個人權利。在日本,這體現在「家」(ie)制度中,通過成人養子(婿養子)超越血緣,允許有能力的非親生繼承人接任領導。據韓國銀行(2008年)數據,全球56%的200年企業採用此策略,減少裙帶關係,提升能力,如鈴木汽車(創立於1909年)四位養子CEO的成功。韓國則通過冠禮強化父系傳承,財閥中儀式培養倫理決策;普華永道(2019年)調查顯示,60%的韓國家族企業將長壽歸功於此,三星市值超4000億美元即為例證。
其次,這些儀式強調長遠導向,而非短期利益,這是《周禮》視家族企業為永恆「家」或「宗家」的儒家原則。元服或冠禮中的祭祖提醒參與者祖先的犧牲,培養抵禦經濟波動的韌性。數據顯示,日本老舗平均經營52年(後藤,2005年),是美國24年的兩倍,因儀式灌輸的危機準備—50%以上企業保有六個月無收入的儲備(後藤等,2021年)。在韓國,儒學儀式使80%的私營企業(多為家族經營)貢獻60%的GDP(全聯工商,2017年),如LG公司(創立於1947年)通過儀式強化適應力。
總結而言
《周禮》的元服與加冠之禮,以及儒學儀式,通過培養倫理責任與長遠視野,塑造了日本與韓國的家族傳承,如悠仁親王的元服與三星的調整案例所示。日本33,000家百年企業與韓國財閥的成功,證明其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