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矽谷巨頭與中國新興科技企業的發展脈絡時常被拿來比較。作為軟件與數據基建領域的領軍者,甲骨文(Oracle)近年憑藉雲計算與AI浪潮再度獲得市場關注;而在中國,寒武紀則以AI芯片設計為核心,試圖在半導體自主化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上佔據一席之地。兩者身處不同產業鏈位置,但在資本市場與技術發展的關注度上,卻有著某種「對照組」的意味。
甲骨文的歷史角色,是全球數據庫軟件的霸主。在傳統IT架構下,它憑藉高性能的企業級數據庫,穩固了與各大跨國企業、金融機構及政府的長期合作關係。然而,進入雲計算時代,亞馬遜AWS、微軟Azure與GoogleCloud先後搶佔市場,甲骨文一度被視為「慢半拍」。
但近年來,它的增長邏輯逐漸清晰:
一是雲基建補課:甲骨文大力投資第二代雲基礎設施(OCI),以價格優勢與高效能為賣點,吸引對成本敏感的企業客戶。其數據庫產品也已全面雲端化,並推出自動化數據庫(Autonomous Database),降低了企業運維成本。
二是AI賦能:AI的崛起為甲骨文注入新動能。其雲服務已整合AI訓練與推理功能,與NVIDIA等合作提供高性能GPU資源,為需要大規模計算的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平台。這讓甲骨文有機會從「IT基礎設施供應商」升級為「AI時代的數據平台中樞」。
三是客戶基盤與鎖定效應:甲骨文擁有大量黏性極高的企業客戶,包括金融、醫療與公共部門。這些客戶對數據安全與合規要求極高,轉換成本大,使得甲骨文的訂閱式收入模式穩定增長。
財報數據亦印證了這一邏輯。2024財年,甲骨文的雲服務與授權支持業務收入超過500億美元,同比增長逾20%,成為推動市值回升的核心引擎。雖然其整體雲市佔率仍落後於AWS與Azure,但在數據庫雲化與企業級AI應用場景上,它展現出「後發優勢」。
寒武紀的增長邏輯:政策驅動+技術突破
寒武紀則是中國AI芯片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成立時間雖短,但憑藉深厚的學術背景與政策支持,迅速站上資本市場舞台。其增長邏輯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產替代需求: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AI芯片成為戰略重點。寒武紀專注於雲端訓練與邊緣推理芯片,力圖填補中國在高端GPU、AI加速卡上的缺口。這種政策驅動與產業自主化需求,使其在研發資金與市場資源上獲得優勢。
二是技術創新:寒武紀提出了「思元」系列通用AI芯片與「雲端訓練+邊緣推理」雙路線,並推動自研指令集(CambriconInstructionSet)。雖然與NVIDIA在生態與軟件堆棧上仍有巨大差距,但在部分應用場景(如智慧城市、語音識別、圖像處理)已逐步落地。
三是商業化挑戰:寒武紀的收入來源仍較單一,主要依賴於部分雲服務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訂單。與甲骨文的訂閱模式相比,其盈利模式仍偏「項目制」,短期穩定性不足。但隨著中國AI應用市場規模擴大,它有機會在產業鏈上逐步擴展。
根據最新財報,寒武紀2024年營收雖有增長,但虧損依然明顯,毛利率承壓,反映出其仍處於「高研發投入 低商業回報」的成長初期。將甲骨文與寒武紀放在一起比較,更多是一種「橫向觀察」而非「同類對標」。
業務性質:甲骨文屬於軟件與雲服務,依靠訂閱收入與服務合同形成高黏性現金流;寒武紀則是芯片設計,收入波動大,研發投入高。
增長驅動:甲骨文的動能來自AI與雲計算的「商業化放量」;寒武紀則依賴「政策驅動+技術追趕」。
盈利能力:甲骨文已是成熟現金牛,具備穩定盈利與分紅能力;寒武紀仍處於虧損擴張期,需持續投入才能維持技術領先。
資本市場定位:甲骨文是全球巨頭,投資者看重其在AI時代的再增長潛力;寒武紀則更多被視為「國產替代概念股」,波動性與風險更大。
對投資者而言,甲骨文提供的是「穩健增長+AI紅利」的組合,屬於成熟市場的配置選擇;而寒武紀則是「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標的,更像是一場對中國AI芯片自主化進程的押注。兩者雖不可直接比較,但放在同一視角下,卻揭示了全球科技發展中「成熟巨頭持續自我革新」與「新興企業承擔產業突圍」的不同邏輯。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