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相對論: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分享

黃金珠寶如何ESG
黃金珠寶業的核心原材料是金銀及寶石,而開採活動往往伴隨碳排放、土地破壞及水資源污染。要實現低碳經營,首要是推動供應鏈透明化。國際上已有不少標準,例如「責任珠寶業委員會(RJC)」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推動的責任採購認證,要求企業確保原材料來源合法、避免「衝突礦產」。
在中國及亞洲市場,珠寶企業亦可主動加入這些國際體系,公開披露採購來源,甚至引入區塊鏈技術,讓消費者能追蹤珠寶從礦源到門店的全過程。這種透明度不僅有助於樹立品牌形象,更可贏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信任。
除了原生礦產,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推廣「再生金」與回收寶石的概念。所謂再生金,通常來自舊首飾回收、工業金料或廢料再提煉。相較傳統採礦,再生金的碳排放可減少七成以上。
珠寶品牌若能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例如在門店設立「舊金換新」計劃,既能鼓勵消費者參與循環經濟,又能穩定獲取低碳原料。國際奢侈品牌已有先例,如Cartier與Pandora宣佈逐步全面轉用再生貴金屬。這種做法不僅符合環保趨勢,還能在營銷上凸顯品牌的責任感。

綠色工藝與碳足跡管理
黃金珠寶的加工環節涉及熔煉、切割、打磨及鍍層,能耗高且常使用化學藥劑。行業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是能源轉型。在加工廠區引入太陽能或風能供電,或採用綠電認證,減少化石燃料依賴。二是節能設備。應用高效熔爐與數字化切割設備,不僅降低能耗,還能提升精度與減少廢料。三是廢物處理。建立完善的廢水與化學品回收系統,避免污染周邊環境。
同時,企業可定期進行碳足跡核算,設定明確的減排目標,並在年報中披露,讓社會監督其綠色承諾是否落實。
在本地層面,珠寶企業亦可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與保障,推動工匠技藝傳承,並在招聘上推動多元化與性別平等,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廣度。

綠色營銷與消費者教育
當代消費者特別是Z世代與千禧一代,對品牌的環保與責任承諾極為敏感。珠寶品牌若能將綠色理念融入營銷,例如推出「碳中和系列」或「再生金系列」,不僅能提升品牌差異化,也能教育消費者理解低碳價值。
此外,線上銷售平台可設立專區,展示產品的碳足跡數據、供應鏈來源與認證標章。這種資訊透明化不僅是責任體現,也是行銷利器。珠寶行業要實現真正的低碳與責任履行,不能僅靠單一品牌,還需行業層面的協作。例如建立共享的再生金平台、聯合採購綠電、共同制定碳減排標準。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從環保合規專家到綠色金融集團

在全球「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下,環保顧問公司原本只是一個在政策與企業之間提供專業意見的服務方。然而,隨着ESG投資興起,以及綠色金融市場的快速膨脹,這類顧問企業有機會從「後勤支援」轉型為「資本市場參與者」,既能履行環保原則,也能最大化自身利潤。

環保顧問的傳統角色,是幫助企業解讀監管政策、編制環境報告、完成碳盤查與減排方案。要在這一層面實現「最優化」,核心在於標準化+數字化。
標準化:建立一套模組化的顧問方案,針對不同行業客戶快速提供「合規包」,降低邊際成本。
數字化:開發SaaS平台,讓客戶自行上傳排放數據,自動生成ESG報告與監管披露文件。這不僅提高效率,也能形成訂閱式收入,增加利潤穩定性。
這一階段,顧問企業的ESG原則表現在:幫助企業真實、透明地揭示環境影響,避免「漂綠(greenwashing)」。

顧問+投資的雙輪驅動

環保顧問不必只靠服務費賺錢。當掌握大量企業的ESG數據與環境專案資訊後,就擁有獨特的「信息優勢」,可以進一步進入投資與資產管理:
一是綠色項目孵化。挑選具有潛力的減碳、清潔能源或循環經濟專案,從顧問轉為投資方,既做專業評估,也分享收益;二是綠色基金管理。與金融機構合作發行綠色債券或ESG基金,利用自身顧問專業做盡職調查,提升基金可信度;三是碳資產運營。協助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並逐步成為碳資產的管理者與交易撮合方,獲取服務費或投資回報。
這種「顧問+投資」的模式,既能延伸業務鏈條,又能強化企業在ESG生態中的議價能力。

建立綠色金融平台

要成為真正的「綠色金融集團」,環保顧問企業需要向資本市場輸出標準+信用背書:
ESG評級與認證。憑藉專業經驗,推出針對中小企業或特定行業的ESG評級體系,類似「迷你版穆迪/標普」,為銀行與投資人提供決策依據。
綠色金融科技(GreenFinTech)。開發數據平台,將企業環境數據、碳排放績效與金融產品直接對接。例如,企業完成一定的減碳績效,即可獲得更低利率的綠色貸款。
國際對接。引入國際可持續金融原則(如TCFD、ISSB標準),幫助本地企業對接全球資本市場的ESG要求,從而將自己定位為「本地ESG進入國際市場的橋樑」。
這一步,不僅是服務角色,更是生態平台的創建者,能夠真正帶動資本流向綠色領域。

利潤與責任的平衡

有人可能質疑,當環保顧問變成金融機構,是否會犧牲其ESG原則?事實上,二者並非矛盾,而是「同頻共振」:
履行責任,堅持透明披露與第三方驗證,避免自身產品被指控漂綠;最大化利潤,信息優勢、標準制定權與資本配置力,正是顧問轉型金融後的「護城河」。
簡單來說,環保顧問如果仍停留在「代寫報告」階段,只能收取有限顧問費;但若能將專業升級為「資本市場規則制定者與投資者」,就能在保持ESG價值觀的同時,實現業務的利潤最大化。
環保顧問行業正在迎來「身份轉換」的窗口期。隨着ESG投資規模不斷擴張、碳市場逐步完善,具備專業技術與行業話語權的顧問公司完全有機會完成三次進化,即「從合規助手-數字化顧問」、「從服務輸出者-投資與資產管理者」、「從專業機構-綠色金融集團」。
這不僅是一條利潤增長曲線,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升級。真正的環保顧問,未來將不只是監督者或輔導者,而是綠色資本流動的設計師與推動者。

胡伯杰,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