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教廷「世界恩典」音樂會遠非一場普通表演,而是一堂精彩的文化經濟學大師課。當三千架無人機在聖伯多祿大殿上空以動態光影重現米開朗基羅的巨作,伴隨著〈聖母頌〉神聖旋律時,它展示了一個強大的新公式:深度融合知識產權(IP)與前沿科技,從而創造全球性文化需求。這場盛事超越了表演本身,為全球文化之都提供了一個轉型藍圖。對擁有豐富遺產卻處於身份十字路口的香港而言,此模式正是重塑文化市場與國際地位的絕佳契機。
梵蒂岡與藝術文化經濟學,可以深入思考香港市場需求經濟的復甦動能。
甲、精神資本與經濟資本:梵蒂岡歷來以「精神資本」進行交易,這種資本是無形信仰與有形資產的結合。其收藏的大量珍貴藝術品,包括西斯汀教堂和貝尼尼的作品,既具有精神意義,也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這些文化遺產推動了宗教旅遊業的發展,而宗教旅遊業是羅馬和梵蒂岡城國的主要收入來源。
乙、工匠與經濟:教宗方濟各曾談到藝術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讚揚工匠認知到物質物品的潛力。他將其與「一次性經濟」進行了對比,指出投資藝術創作是對物品和工匠內在價值的認可。
丙、市場力量:一項學術分析認為,宗教市場和藝術市場遵循相似的經濟原則運作。兩者都以一種精神資本的形式進行交易,可以揭開“神秘的面紗”,揭示藝術世界經濟運作的根本機制。
「文化的經濟價值不再僅存於保護,而在於動態的重新想像。最強大的IP是能夠被感受,而不僅是被看見的。」 — 陳博士
教廷音樂會的卓越之處,在於其對自身資產的精妙運用。它並非創造全新藝術,而是通過現代科技,重新演繹了其深厚的IP,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古典聖樂、標誌性形象。無人機與人工智能成為敘事工具,化靜態為震撼動態,轉遙不可及為深刻情感。這創造了巨大的新市場價值:全球串流觀眾、國際媒體報導,以及對其品牌的強勢重申。活動本身即成為了全新的、極具價值的IP,將文化從保存的遺產轉變為一個吸引從青少年到長者、能驅動收益的活躍引擎。
香港正處於文化與經濟的轉折點。其傳統經濟支柱面臨挑戰,而它獨特的身份(融合粵語文化、殖民歷史與全球現代性)卻是一座未充分開發的IP寶庫。試想其電影黃金時代的潛力(武俠史诗與李小龍等標誌人物;構思其豐富的民間傳說)美猴王的故事與霓虹閃爍的街景意象。這些資產大多仍在沉睡。教廷的經驗啟示我們,應利用香港本身的科技實力(無人機製造、人工智能與視覺特效)去激活這深厚的文化資本,將維多利亞港變為二十一世紀文藝復興的舞台。
的確,前路需要思維模式的協同轉變。這亟需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政府提供資金與政策便利,私營部門貢獻技術專長與企業家精神。最關鍵的是,必須讓香港文化IP的守護者—電影公司、藝術家與文化機構—共同參與。通過打造一場運用其獨特故事的大型現代盛事,香港所能做的遠不止刺激旅遊業;它可以創造可授權的全球內容,振興本地創意工業,並有力地将自身重新品牌化為世界領先的文化科技(CulTech)樞紐。教廷展示了最尊貴的機構也能用新語言訴說故事而不失其靈魂。憑藉其內在的韌性與創新精神,香港可以仰望天空,重新點亮它的香江天幕,譜寫屬於自己的、令人驚嘆的下一章。
「我們的未來並非寫在星空,而是編碼於創意之中。以明日的技術駕馭過往,即是構建靈魂的經濟。」
— 陳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