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鐵珊:瑞浦蘭鈞首度實現半年度盈利 規模效應與成本管控策略進入收成期

分享

瑞浦蘭鈞(0666)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中期業績顯示,期內營業收入同比大增47%至人民幣212億元,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1.8%回升至14.9%,扭轉了2023年以來因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導致的利潤壓縮局面。值得關注的是,集團首度實現半年度盈利,股東應佔淨利潤達人民幣7.8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虧損5.4億元出現實質性翻盤,標誌著規模效應與成本管控策略進入收成期。單位製造成本已較2023年高峰下降逾兩成,得益於新投產的溫州三期與佛山基地導入高度自動化產線,以及與上游鎳、鋰供應商簽訂的長單價格鎖定機制,使原材料成本波動對利潤的侵蝕大幅降低。

出貨量方面,瑞浦蘭鈞上半年動力與儲能電池合計銷售35.7GWh,同比增長63%,其中儲能電池板塊表現尤為搶眼,出貨量達20.4GWh,佔比首次突破五成,成為驅動整體增長的核心引擎。集團與歐洲三家大型能源儲備運營商新簽的框架協議,合計鎖定2026至2028年累計不低於45GWh的儲能訂單,為後續產能爬坡提供能見度極高的需求支撐。動力電池方面,瑞浦蘭鈞在深耕吉利、上汽、廣汽等核心客戶之餘,成功切入兩家日系頭部車企的混動平台項目,預計2026年起逐步放量,有望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並提升平均售價。此外,集團自主研發的「問頂」電池技術於年內完成450Wh/kg高能量密度驗證,並獲得國際權威機構頒發的全針刺不起火認證,為進軍高端乘用車市場增添技術背書。

整體而言,瑞浦蘭鈞在2025年展現了由「規模驅動」轉向「盈利驅動」的關鍵轉折,隨著儲能賽道的高景氣延續、海外車企定點逐步放量,以及新技術商業化加速,集團正從中國前十電池製造商之列邁向全球第一梯隊的競爭舞台。可考慮於3.80元買入,上望4.50元,跌穿3.50元止蝕。

潘鐵珊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

本人沒有持有相關股份,本人客戶持有相關股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