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遠見控股有限公司(00862,下稱「遠見控股」)正處於戰略轉型的關鍵期。從財務數據來看,公司仍在承受一定虧損壓力,但在業務重心逐漸收斂至物流板塊後,集團已展現出逐步聚焦、積極擴張的清晰方向。結合最新的公告,公司在新能源物流車輛的投入,更凸顯出其在新一輪低碳轉型浪潮中的前瞻性。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個月,遠見控股錄得收入2.24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6%。其中,物流業務仍是核心,佔收入比重達92.5%,同比上升近5個百分點,反映公司逐步聚焦主業的決心。
然而,公司仍錄得虧損,本公司股東應佔虧損為2,738萬港元,每股基本虧損0.70港仙,較去年同期僅略有惡化。值得注意的是,虧損來源之一來自投資物業的公平值下調,錄得1,912萬港元的虧損,凸顯香港寫字樓市場疲弱,與本地經濟復甦緩慢有關。
在資產負債表方面,資產總值約6.44億港元,資產負債比率降至43.1%,較去年中期有所改善。現金水平由4,135萬港元增加至5,832萬港元,經營活動現金流亦由負轉正,錄得淨流入8,525萬港元。這反映公司短期流動性壓力得到一定緩解,為其物流業務擴張及新能源車輛投資提供了資金基礎。
物流業務:外包策略下的市場挑戰
物流業務方面,透過在新疆的合資公司,集團專注於甩掛運輸、矸石回填,以及精煤及副產品專線運輸。2024年下半年,公司採取了「外包車隊」策略,將自有貨車、司機及管理外判,改為依靠外部承包商提供運輸服務。此舉在短期內降低了固定成本,減少了管理壓力,但也令收入表現受制於新疆大宗商品市場運費下行的壓力。
財報顯示,物流業務收入由2.098億港元微降至2.073億港元,貨運量則增至127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0%。量增價跌的格局,折射出新疆乃至全國大宗物流市場的整體困境:煤炭、鋼材等傳統運輸需求仍然龐大,但價格競爭激烈,承運商的議價能力有限。
值得肯定的是,遠見控股已簽訂為期三年的框架協議,確保了與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之間的穩定運輸業務。這在需求疲弱的市況下,對沖了部分波動風險,維持了業務穩定性。
行業背景:低碳轉型與新能源重卡崛起
中國物流業正迎來一場結構性變革。根據國家戰略,新能源重型卡車要在2027年前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力爭在2035年前成為市場主流。運輸業作為碳排放大戶,轉型需求迫切。
傳統柴油重卡雖然短期仍具備成本優勢,但在運輸成本、環保政策及企業可持續發展承諾的多重驅動下,新能源重卡正加速普及。特別是在煤炭、鋼鐵、焦化等行業,大型工業客戶逐步要求物流承運方使用新能源車輛,以符合自身ESG承諾。
對於深耕新疆物流市場的遠見控股而言,這既是挑戰亦是契機。挑戰在於前期投入龐大,且新能源重卡在續航、充電配套方面仍需改善;但機遇則來自政策扶持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轉型。
2025年9月29日,遠見控股旗下新疆遠見鴻業物流有限公司宣佈以人民幣2,240萬元購入40輛電動重型卡車,用於煤炭及材料運輸。此舉對公司的物流戰略具備多重意義:
一是擴充車隊規模:截至2025年6月底,合資公司自有車隊僅50輛,此次新增40輛電動重卡,幾乎接近現有車隊的八成,規模擴張顯著。二是降低成本與提升效益:電動重卡在保養及能源成本方面優於柴油車,雖然購置成本較高,但長期可攤薄單位運輸成本,尤其在煤炭與副產品的高頻運輸線路上更能體現規模效益。
三是響應國家政策與客戶需求:政策上,新能源重卡已被納入「雙碳」戰略,而客戶端的環保壓力亦推動物流公司加速轉型。遠見控股此舉可鞏固其在煤炭與鋼鐵運輸市場的客戶黏性。四是改善企業形象:在投資者關注ESG表現的環境下,此次投資有助公司展示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提升資本市場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購車交易採用分期付款安排,前期壓力相對可控。公司將利用內部資源支付,並分24期免息支付餘款,這在資金緊張的環境下體現了財務靈活性。
未來展望:新能源物流轉型
不過,遠見控股的財務壓力仍未根本解決,物業估值下跌與私人飛機管理收入減少,令其非物流業務缺乏亮點。然而,物流板塊的增長潛力與新能源轉型的契機,將成為公司未來數年的核心看點。
短期來看,新疆物流市場仍將受制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但公司已通過框架協議確保業務量。同時,40輛新能源重卡的引進,將成為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差異化優勢。
中長期而言,若能成功在新疆市場形成新能源物流的示範效應,公司不僅能提升盈利能力,更有望將模式複製至其他區域市場。配合中國在碳中和戰略下的政策扶持,遠見控股有機會成為區域性新能源物流的標杆。
本文內容整理自公司的公開財務數字及公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為美股上市新世紀儲運(NCEW.US)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