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CATL)的崛起,既是新能源汽車(NEV)爆發的行業紅利,也是企業長期戰略與資本節奏配合的結果。要理解它為何能在十年內把市值從區域性玩家放大成全球龍頭,必須回到它的「時間軸」與「策略選擇」:2011年由ATL的電動車電池業務分拆;2018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正式獲得資本市場放大槓桿;2025年完成香港的二次上市,擴展國際投資者基礎與籌資能力。這些關鍵節點,為寧德時代的全球擴張提供了不同階段的能量與舞台。
首先是技術與持續研發的優先級。寧德時代從創立起就把大量資源投向電芯化學、結構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的創新。多年來穩定且高比例的研發投入,讓它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曲線上持續領先。這種以技術為先的策略,不僅提升了與整車廠深度綁定的可能,也形成了高門檻的競爭屏障:車廠寧願延續既有供應鏈,也不輕易更換電池供應商,因為替換意味著驗證、改裝及量產風險。
多層次策略放大利潤
其次是產業鏈的垂直佈局與風險管理。面對鋰、鎳、鈷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寧德時代並未單純依賴現貨市場,而是採取多層次策略:與上游原料供應建立長約、投資或參股關鍵材料廠,並在回收與材料替代技術上投入(例如推廣磷酸鐵鋰在某些細分市場的替代)。這種對上游控制力,既能在材料緊張時保護產能,也能在原料價格下行時放大利潤。相關做法,使其在行業內形成「成本與供應穩定」的雙重競爭優勢。
第三,是與車廠的深度合作。寧德時代早早把自己定位為整車廠的戰略夥伴,而非單純零件供應商。透過共同研發、量身定制電池方案,以及在生產節奏上按車廠的全球產能佈局做出快速反應,它成為特斯拉、大眾、寶馬等巨頭在重要型號上的首選供應商之一。這種「與客戶共命運」的合作關係,不僅帶來穩定訂單,也形成了長期鎖定的收益來源。
把控資本節奏 掌握港股重振契機
第四,是擴張策略的「全球化+在地化」雙軌。當國際市場顯現需求與政策空間時,寧德時代選擇在目的地進行建廠與供應鏈本地化(例如歐洲與東南亞佈局),以避開貿易摩擦、降低運輸與關稅成本,並更貼近客戶。這種模式讓其既能保持中國生產的規模經濟,又能在海外市場做到快速交付與合規管理,在當前地緣政治與貿易不確定性上,這是一個現實而有效的對沖。
第五,資本市場節奏的把控。寧德時代在2018年選擇在深圳上市,恰逢中國新能源產業進入政策和資本放量期,A股市場給予了它高估值與充裕資金,支持其大規模擴建產能。之後在全球籌資與品牌國際化需要上,2025年的港股二次上市幫助它吸納國際資金、提升海外能見度,支持歐洲與東南亞等地的重大投資與併購案。這種分段上資本市場的策略,讓公司在不同階段都能拿到最合適的資本價格與策略支援。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規模帶來的「自我強化」效應。隨著出貨量擴大,寧德時代在採購、製造自動化與標準化上的成本下降速度優於競爭者,這反過來又提高了其在招標與談判中的主導地位。到2024至2025年間,其全球市場佔有率已接近或超過三成以上,成為全球電池安裝容量的領先者,這既是市場份額的勝利,也是規模經濟與技術積累的綜合體現。
當然,挑戰並未消失:價格戰、原料地緣風險、全球監管與安全疑慮,均可能在不同時點考驗其商業模式。但從過去十年的路徑來看,寧德時代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技術驅動、產業鏈把控、客戶綁定與資本節奏協同運作的結果。這套增張邏輯,對任何希望在快速變動的製造業中建立長期競爭力的企業,都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