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關係自2018年以來持續緊張,2025年美國新一輪制裁措施出台後,中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反制裁行動。這不僅限於關稅回應,而是涵蓋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反壟斷調查等系統性措施,標誌著中美經濟對抗進入新階段。本文將分析中國反制裁的背景與內容,探討美國可能的進一步反制方向、方式與方法,並評估此次鬥爭對兩國中短期經濟的影響。
中國反制裁的背景與內容
2025年初,美國特朗普政府重啟對華強硬政策,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及其供應鏈的硬件和軟件交易,同時對多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並威脅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0%關稅。這些措施被視為全面遏制中國的延續,涵蓋貿易、科技和地緣政治領域。
中國迅速回應,出台「史無前例」的反制裁措施。首先,國務院於2025年3月23日頒佈《反外國制裁法實施條例》,將出口管制擴展至國家安全之外的領域,作為對外國歧視性措施的回應。該條例允許中國對外國實體實施進口禁令、資產凍結和知識產權扣押,形成系統性反制框架。具體措施包括:
出口管制升級:中國對稀土、鋰、鎢、碲、鉍、鉬、銦等關鍵礦物實施出口許可證制度。2025年1月,中國對中重稀土相關產品實施管制,4月擴展至七類稀土產品。這直接針對美國90%以上的稀土供應鏈依賴,旨在推高美國軍工和科技產業的成本。
不可靠實體清單:中國將多家美國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如PVH集團(CK和Tommy Hilfiger母公司)、基因公司Illumina及國防承包商(如Inter-Coastal Electronics、Anduril Industries),禁止其與中國企業交易,資產可能被凍結。
關稅與調查:中國對美國天然氣和煤炭徵收10至15%關稅,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加征34%報復性關稅,同時對谷歌發起反壟斷調查,並暫停兩家美國禽類公司的產品出口。
其他非關稅措施:包括對美國醫療CT管等產品的工業競爭力調查,以及對南韓船廠Hanwha Ocean的美國子公司實施制裁。
這些措施的「史無前例」之處在於其綜合性和戰略性。中國從象徵性回應轉向系統性反擊,結合《反外國制裁法》和出口管制法,保護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同時避免過度升級以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美國進一步反制的方向方式與方法
美國預計將進一步升級反制,聚焦「脫鈎」和「友岸外包」,優先保護科技和供應鏈安全。特朗普政府已威脅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並通過《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34至84%的關稅。具體方式包括:
關稅與貿易壁壘:美國可能對電動汽車和稀土產品徵收50至60%關稅,同時通過「礦物安全夥伴關係」協調盟友(如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緊急採購非中國來源的關鍵礦物,減少對華依賴。
技術與投資限制:加強AI、半導體和量子技術的出口管制,通過《芯片與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撥款500億美元支持本土生產,推動「四方聯盟」制定5G和綠色科技標準,排除中國補貼產品。
外交與多邊協調:利用G7和WTO平台,強制中國市場准入,並投資1,000億美元於「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在全球南方對抗「一帶一路」。長期目標是通過「友岸外包」實現30%關鍵投入的非中國來源。
非對稱方法:針對中國痛點,如禁止美國服務出口、暫停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移禁令,或限制中國進入美國金融市場。可能貶值人民幣以增強出口競爭力,但需謹慎以避免通脹。
這些方法需盟友支持以避免單邊主義風險,但歐盟和日本可能因與中國的1萬億美元貿易而猶豫,導致聯盟分裂。
對中美中短期經濟的影響
此次鬥爭將對中美經濟造成顯著衝擊。中短期(2025至2027年)內,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應鏈中斷、通脹壓力和增長放緩。
對美國:短期影響,稀土等關鍵材料價格飆升,可能推高軍工和科技產業成本20%,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股市波動加劇,道指、標普500和納斯達克下跌1.9至3.5%。通脹風險上升2至3%,消費者承擔關稅成本,製造業競爭力削弱。中期影響,經濟增長放緩,GDP增速可能低於2%。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面臨重組成本,但「友岸外包」可提升本土創新,目標是8/10關鍵技術領先。然而,政治僵局可能延遲資金分配。
對中國:短期影響,出口下降10%,打擊依賴美國的能源和農業部門。債務水平(309% GDP)和通縮(0.2% CPI)加劇,金融市場波動,資本外流增加。但反制措施可推高全球稀土價格,增加外匯收入。中期影響,GDP增速可能降至4%以下,「雙循環」戰略受阻,自給自足延遲2至3年。但通過「一帶一路」和區域貿易協定,中國可轉向新興市場,增強韌性。技術自主化加速,可能在AI和綠色科技領域趕超。
此次鬥爭加速全球經濟碎片化,新興市場面臨資本外流和借貸成本上升。黑天鵝事件頻發,但結構韌性將決定勝負。
結論
中國史無前例的反制裁體現了其經濟戰略的成熟,標誌著中美從貿易戰轉向全面競爭。美國進一步反制將依賴盟友和技術投資,但需平衡國內壓力。中短期內,兩國經濟均面臨挑戰,但也推動創新和多元化。長遠看,合作而非對抗,才是化解之道。
作者:王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