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派:生物醫藥與ESG 如何平衡社會責任與盈利

分享

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從傳統能源、製造業一路延伸到生物醫藥領域。這個以科技與創新為驅動的行業,一直以「改善人類健康」為使命,看似天生具備社會價值,但隨著研發成本高企、投資回報週期長、藥價爭議不斷,生物醫藥企業如何在實現盈利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愈來愈現實而深刻的課題。

對大多數生物醫藥企業而言,「改善生命質量」曾是最自然的ESG體現,但在商業化浪潮下,這一理念逐漸與現實產生張力。一方面,新藥研發的風險極高,平均一款創新藥從立項到上市需歷時十年以上,投入資金動輒逾十億美元,而最終成功率不足10%。因此,企業必須依靠高定價與市場壟斷期來回收成本,這在經濟上合理,卻常被社會輿論視為「以病牟利」。

在這樣的矛盾中,ESG理念提供了一條更具平衡性的思路。所謂「責任經濟」並非否定盈利,而是要求企業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考慮其對患者、環境與社會的長遠影響。例如,全球製藥巨頭羅氏、諾華等公司,均已在年報中引入ESG指標,將藥物可及性、研發透明度與臨床倫理納入核心評估體系。這不僅能改善企業形象,更有助於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本信任。

從環境到公平:ESG的多維挑戰

生物醫藥與環境議題的關聯性,遠比外界想像更密切。藥品生產過程涉及化學合成、廢液處理與能源消耗,若未妥善管理,可能對水資源與生態系統造成污染。近年歐洲藥監局(EMA)及美國FDA已開始關注「綠色製藥」概念,鼓勵企業在原料選擇與製程中採用低碳與可降解方案。例如輝瑞推行的「Green Chemistry」計劃,通過化學路徑優化,將部分藥物的碳排放降低超過40%。

除了環境層面,ESG在生物醫藥領域更大的挑戰其實來自「社會」維度。新藥定價與藥物可及性一直是輿論焦點。許多罕見病與癌症藥物雖在臨床上具突破性,但動輒每年治療費用達數十萬美元,使得患者難以負擔。如何在維持研發動力與確保病患可負擔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檢驗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

一些企業開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按效果付費」(pay-for-performance),讓藥價與療效掛鉤;又或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出分期支付方案。此外,藥企也積極開展「全球醫療捐助計劃」,將部分專利藥提供給低收入國家,以擴大醫療覆蓋面。這些舉措不僅能降低外部批評壓力,更能鞏固企業在全球醫療體系中的道德地位。

從合規到競爭力:ESG的長遠價值

若把ESG視為企業的「成本」,未免狹隘。事實上,在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ESG正逐漸演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全球ESG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30萬億美元,其中對醫療與生命科學板塊的配置佔比穩步上升。投資者普遍認為,具備完善ESG治理的企業,長期風險更低,政策敏感度更強,品牌信任度更高。

在中國市場,這一趨勢也日益明顯。部分創新藥企如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在ESG報告中強調「臨床倫理」、「數據透明」與「藥品可及性」,並透過綠色工廠認證與供應鏈管理展示可持續策略。這不僅有助於吸引國際長線資金,也能提升企業在全球合作中的談判地位。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