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天津濱海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濱海」)的經營表現呈現出一種結構性轉變的跡象,天津濱海在新一輪產業與政策週期中,正嘗試從「資源型」走向「服務型」與「金融驅動型」企業。
根據中期報告,截至2025年6月底,天津濱海錄得收入約人民幣7.6億元,按年增長約8%,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4%提升至15.1%,主要受惠於供應鏈及基建相關業務的回暖,以及集團對成本控制與項目結構的優化。公司錄得期內純利約4,300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3%,每股盈利約為0.68分。
分部表現方面,物流貿易及供應鏈服務仍是集團主要收入來源,上半年貢獻約總收入的六成;金融租賃及融資服務佔比約20%;地產與產業園區開發則維持穩定貢獻。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業務毛利率提升至近30%,成為公司盈利改善的重要來源。管理層在報告中指出,集團將持續推進金融服務與實體產業的融合,通過供應鏈融資與產業基金等模式,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及回報率。
行業環境:政策導向與產業調整並行
天津濱海所處的核心市場,環渤海經濟圈及天津濱海新區,正迎來結構性轉型。中央在2025年初提出「北方港口群一體化」及「環渤海產業鏈再造」的政策方向,使天津、青島、唐山等地的物流、倉儲、貿易與製造業迎來新一輪整合契機。這對天津濱海而言既是挑戰,也是重新定位的機會。
一方面,傳統貿易與倉儲業務的毛利空間受限,市場競爭加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政策的推進正在重塑區域產業結構。以新能源、高端製造及智慧物流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快速吸引資金與技術流入。天津濱海正是憑藉其區位優勢、基礎設施資源與政府關係,積極介入這些新產業鏈環節。
從行業數據觀察,2025年上半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5.2%,而天津港增速達7.1%,顯示北方港口物流動能明顯回暖;再加上「京津冀一體化」與「中歐班列北線」的加速建設,區域內供應鏈服務需求穩步提升。這為天津濱海的主營業務提供了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支撐。
聚焦「三大方向」推動轉型
在主席報告中,董事會主席指出,天津濱海將以「資源整合、金融賦能、產業升級」為三大核心方向推動業務發展。具體而言,公司未來三年的策略重點包括:
深化供應鏈服務平台化。公司計劃加快數字化物流平台建設,推動倉儲、運輸、報關、結算等環節的在線化與智能化,提升服務黏性與交易效率。目前公司已試行「濱海智慧供應鏈平台」試點,與區內多家製造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原材料採購與貿易結算服務,預期2026年起貢獻穩定現金流。
強化金融投資與融資租賃業務。金融板塊將聚焦於供應鏈金融及中小企業融資租賃服務,發展方向包括保理、票據業務與融資租賃。報告期內,該業務板塊新增貸款餘額約8億元,風險資產比率下降至2.3%,顯示資產品質改善。公司亦正在評估與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共同發起「濱海產業發展基金」,以參與新能源、海洋工程、智慧港口等項目的股權投資。
天津濱海已完成「濱海新城產業園」一期建設,入駐率達85%,主要吸引新能源車零部件與高端裝備製造企業。二期工程預計於2026年啟動,並引入智慧物流、儲能與數字倉儲企業。該板塊未來有望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展望下半年:穩健經營與產業升級並進
展望2025年下半年,天津濱海的戰略重心將繼續圍繞「穩增長、控風險、提效益」三大主軸。公司預期隨著天津自貿區政策深化、港口物流需求上升以及區域產業升級加速,下半年收入將保持中雙位數增長。
在財務層面,公司計劃繼續保持現金流正向與債務結構優化;同時,視市場條件不排除啟動新一輪資產重組或合作開發,以盤活存量資產。管理層預計全年營業收入有望突破15億元,淨利潤增長約15%至20%。
更長遠來看,天津濱海正試圖在「港口經濟—產業鏈—金融鏈」之間找到新的定位。隨著人工智能與智慧物流技術的滲透,公司若能持續深化數據化運營,結合政策扶持與資本運作,未來三年有望在供應鏈管理及產業服務領域形成可複製的盈利模型。
本文內容整理自公司的公開財務數字及公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為美股上市新世紀儲運(NCEW.US)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