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輝:金錢繞圈圈 OpenAI Nvidia AMD和Oracle的資金魔術

分享

OpenAI現正主導一場看似跨時代、但令人困惑的科技投資浪潮。在2025年短短一年間,OpenAI就簽下總額高達1兆美元的計算資源合約,規模之大可媲美20座核電廠的計算能力。但真正讓人瞠目結舌的,不只是這筆金額,而是這些交易背後錯綜複雜的財務結構,資金在幾家科技巨頭間反覆流動,彷彿一場精心編排的財務魔術秀。

OpenAI對AI晶片的需求龐大,而市場上最強的供應商便是Nvidia。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場簡單的買賣關係,但實際上卻像是兩家公司互相灌水的循環投資。根據協議,OpenAI將向Nvidia採購高達1,000億美元的晶片;同時,Nvidia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對OpenAI投資相同數額。換句話說,Nvidia給OpenAI投資資金,然後OpenAI再把這筆錢回流給Nvidia買晶片。

這種模式就像是你的電話公司先借錢給你,然後你再回來繳話費。看起來帳面業績亮眼,但背後的真實需求是否存在,實在難說。

如果說與Nvidia的交易已夠眼花撩亂,那麼OpenAI與AMD的合作更是創意十足。OpenAI承諾採購超過3,000億美元的AMD晶片,而作為回報,AMD給予OpenAI以每股0.01美元認購最多10%公司股份的權利。這代表只要股價上漲,OpenAI就能以超低價買進股份、出售獲利,再把這筆錢用來購買更多晶片。這是一種幾乎不需現金流的「自我資金化」機制。

消息公佈當天,AMD股價暴漲24%,市值一口氣增加了630億美元。投資人自然拍手叫好,但這真的反映實質需求嗎?

不只晶片供應商,雲端服務供應商Oracle也在參與這場遊戲。OpenAI與其簽下了3,00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合約。消息一出,Oracle市值在一日內暴增2,440億美元,刷新歷史紀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Oracle在擴建資料中心時,所用的晶片同樣來自Nvidia。於是,資金從OpenAI流向Oracle,再流向Nvidia,最後又繞回OpenAI,一場令人眼花撩亂的資金大輪。

虛胖的市值與令人不安的回憶

這幾筆交易讓Nvidia、AMD、Oracle合計市值膨脹超過1兆美元,表面看來是AI熱潮的全面勝利。但實際營收與利潤,卻遠遠未能支撐這樣的運作。不少觀察者因此想起了2000年的網路泡沫。當年,電信業者也曾用複雜的融資方案製造虛假需求,最終Nasdaq崩盤下跌80%,市場一蹶不振。知名放空者Jim Chanos警告:「如果計算需求真的無限大,為什麼賣方還得補貼買方?」

OpenAI每年虧損高達100億美元,卻承諾未來十年投入1兆美元。即使收入大幅成長,也難以彌補這個巨大缺口。而AI的實際投資成效目前仍極具爭議。MIT的研究指出,95%的企業並未從生成式AI投資中獲得任何報酬。McKinsey也指出,80%的公司沒有看到明顯的財務效益。

這一波AI投資浪潮,是科技產業真正的革命?還是一場大家輪流坐的俄羅斯輪盤?或許兩者兼具?而OpenAI CEO Sam Altman也坦言,「獲利不在我前十個關注事項裡。」但對於那些因這些交易而獲利上兆美元的投資人來說,也許現在正該想一想:這場財富的盛宴,究竟是建築在堅實的技術基礎上,還是虛幻的結構之上?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當資金繞得越快,最終也可能摔得越重。現在無人能看清答案,但我相信在三年內就會揭曉。

以上內容不涉及投資建議,本人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