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政府在市場中採取更積極的角色,不僅透過補助、稅收激勵等政策工具,還直接以股權方式入股多家關鍵領域的美股上市公司。這種創新的「政府即資本主體」操作,背後折射出戰略競爭思維、國家安全考量與資本效率的重新配置。本文將梳理幾起典型案例,分析其戰略意義與潛在增值空間,以窺見美國新階段的工業政策與資本佈局。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美國政府與Intel的協議:根據官方公告,美國政府將以433.3百萬股普通股形式入股Intel,總額約89億美元,此舉等於使政府持有約9.9%的公司股權。投資資金來自尚未支付的CHIPS計劃補助(5.7億美元)與Secure Enclave項目(3.2億美元),同時公司並未給予政府董事席位或直接治理權。同時,政府附帶一項行使價為每股20美元的認股權證,若Intel出售晶圓代工業務至低於51%的控制比率者可行使該權證。
在礦業與稀土領域,美國政府的入股行動同樣引起關注。據報導,政府已入股MP Materials(稀土礦業企業)約15%股權,並在Trilogy Metals(礦業公司)與其他關鍵礦產企業中注入資金。這些企業主要負責稀土、鋰、銅等戰略礦產的開採與加工。部分入股以貸款轉股、或補助轉為股權的方式實現。
綜合媒體彙整資料可知,政府入股的標的目前主要分佈在:半導體/晶片設計製造(Intel)與稀土、關鍵礦產(MP Materials、Trilogy Metals等)。這些標的均屬於技術密集、供應鏈高度敏感、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戰略產業。
入股背後的戰略意義:安全、控制與市場信號
這樣的政府投資策略並非單純財務操作,而是折射出以下幾重戰略意圖。
首先,過去多年,美國高度依賴亞洲(尤其是內地與台灣)的半導體與稀土供應鏈。藉由持有Intel的大額股權,政府可在一定程度影響公司資源調配方向,並納入國家安全考量。對於稀土與戰略礦產,政府入股有助於確保關鍵原材料的供應穩定,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正如美國財政部長Bessent所言,政府計劃在稀土、製藥、半導體、鋼鐵等關鍵產業佈局股權,以對抗中國的供應鏈壟斷策略。
傳統上,美國政府支持高科技與基礎設施的手段多為補助、稅收優惠或採購訂單。但補貼往往缺乏長期激勵機制,也容易被批評為「浪費公共資金」。此次將部分補助款轉為股權注入,使政府從資金支持者轉為公司股東,在公司成功時可直接分享收益、並以長期視角參與公司治理與風險控制。這是一種更具「資本主體」角色的演化。
政府入局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向市場、國際資本與產業發出強烈信號:在特定領域,美國政府將不再只是監管者與補助者,而有可能是資本玩家。在這樣的政策風向下,該領域的企業若能獲得政府支持,其估值與融資利率可能被市場溢價看待,資本配置也可能向這些領域傾斜。
潛在增值空間與解讀
從市場與資本角度考察,政府此次入股標的具備若干潛在增值空間。政府作為主要出資人之一,其背後代表國策導向。對於Intel這樣的公司,可能在國防合約、基礎設施項目、政府採購中獲得優先權,從而提升營收與利潤空間。市場往往對政府支持的戰略企業賦予高溢價。若被市場視為具有國家資源背書,其股票可能受到機構投資者與長期資金追捧。
美國政府此次大舉入股Intel、MP Materials等戰略性企業,預示著一種新的政策-資本協作模式:國家不再僅透過補貼或採購拉動產業,而是直接參與資本市場,與科技龍頭共同承擔風險與回報。若操作得當,這具有高槓桿效應:一旦公司成功,其增值將為公共財富帶來回報;反之,若運營不善,則資本損失將被放大。
這種模式的價值並不在於一次性投資,而在於「長線持股」與「戰略佈局」的穩步推演。未來若政府選定更多戰略產業(如電池、量子、航空航太等),這種混合型資本體系或將成為美國工業政策新樣板。
對於市場參與者、企業與投資者而言,此次變局帶來的啟示是:若你的公司或項目能對接政府戰略、具備技術壁壘與國家安全屬性,那麼在新的資本佈局中將更具「政策市場化」的加碼機會。反之,純商品化、低壁壘的行業在這一波政策資本傾斜下可能被邊緣化。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