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派:內地龍頭企業港股雙重上市潮的影響

分享

近年來,一股由內地龍頭企業掀起的「港股回歸潮」正悄然重塑香港資本市場格局。從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到百度、小米、嗶哩嗶哩等科技巨頭,越來越多已在海外掛牌的中資企業選擇在港股進行雙重或第二上市。這股趨勢背後,不僅反映了中美資本環境的變化,更顯示香港在國際與內地之間的獨特定位正重新被認識與強化。

香港交易所近年來主動推進制度創新,先後開放「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規則,大大降低了新經濟企業的回歸門檻。以往,若企業採用不同投票權結構或已在海外上市,難以符合主板要求;如今,港交所允許具規模與聲譽的合資格發行人於港股作第二上市,並享有與主板相近的待遇。這一制度變革,使得阿里巴巴於2019年率先回歸,之後京東與網易亦緊隨其後,掀起一波示範效應。

除了避險與政策因素,企業的戰略考量同樣關鍵。對於中國龍頭科技公司而言,香港作為「中國資本+國際流動」的橋樑,能提供更接近內地投資者的市場平台,同時維持國際投資者基礎。隨著南向資金持續湧入,港股市場在流動性與估值定價方面正逐步與A股接軌。對企業而言,雙重上市不僅能提升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知名度,也可分散政策與匯率風險,形成更具彈性的資本結構。

從市場層面看,內地龍頭企業的回歸為港股注入了新活力。過去數十年,港股市場結構長期偏重傳統行業,如地產、金融與公用事業,創新科技板塊相對薄弱。雙重上市潮帶來一批具國際競爭力、成長性強的科技龍頭,令港股市場的產業結構出現明顯轉型。如今,以阿里巴巴、美團、京東、小米為代表的新經濟公司,已成為恒生科技指數的核心成份股,科技產業市值佔比顯著上升,投資者結構亦更年輕化與多元化。

此外,龍頭企業的回歸也為香港帶來穩定的資金流與交投活力。這些公司通常擁有龐大的國際股東群與強勁現金流,能吸引長線機構投資者參與。根據港交所數據,南向資金對港股的持倉規模自2019年以來不斷創新高,其中科技與消費股佔比顯著上升。這不僅增強了港股的流動性,也提升了其與內地市場的聯動性,使香港成為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的重要窗口。

制度競爭與市場深化

雙重上市亦提高了港股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定價權。以往,中概股主要受美股市場情緒主導,如今在港股同步交易後,市場形成「兩地價差」的自然競爭機制。這一現象令投資者能更靈活地進行跨市場套利,也促使企業更重視與亞洲投資者的溝通。從宏觀角度看,這有助於香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強化其「亞洲時區定價中心」的角色。

雖然雙重上市潮為港股注入了新動能,但香港能否持續吸引內地龍頭企業,關鍵仍在於制度的穩定性與市場深度。當前,港交所在吸納新經濟企業方面已具制度優勢,但與美股相比,分析覆蓋度、科技估值體系及衍生品市場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未來,若能引入更多以創新行業為導向的金融產品、提升投資者教育與研究支持,港股有望成為中概股「回歸的最終站」。

此外,隨著國際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香港的「中立地位」價值愈發凸顯。對企業而言,香港兼具普通法制度與資本自由流動優勢,能在中美資本壁壘之間提供穩定的融資渠道。長遠而言,這將促使更多中資企業選擇以「港股+A股」或「港股+美股」的方式實現多市場佈局,分散單一地區風險。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