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3投資者關係部:當量子技術敲響比特幣「去中心化」的警鐘

分享

過去一年,比特幣曾憑著美國現貨ETF的批準、主流機構的湧入以及減半週期的預期,再度衝上歷史新高。許多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都視其為「新黃金」,象徵對抗通脹與貨幣濫發的避險資產。然而,進入2025年下半年,比特幣卻從高位急速回調,一度跌破8萬美元關口。與比特幣掛鉤或以DAT為業務核心的美股亦同步受挫,市場氣氛驟然轉冷。這場回調不僅是價格的修正,更像是一場對「信仰」的重新審視。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其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抗審查、有限供應」。但當下的市場結構卻與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馳。根據Glassnode最新數據,全球前1%的比特幣地址已持有超過70%的流通量,這意味著「去中心化」在實際運作中逐漸演變為「新中心化」,只不過控制者從中央銀行變成了大型礦池與機構基金。

隨着現貨ETF的放行,BlackRock、Fidelity等傳統金融巨頭成為比特幣的重要持有人。資金規模的擴大確實帶來流動性與合法性,但同時也讓比特幣價格與華爾街的風險偏好高度掛鉤。當美國利率仍居高不下、流動性收緊時,ETF投資者一旦出現資金流出,比特幣便難逃系統性回調。換言之,比特幣正在從「去中心化的信仰」變成「受流動性控制的資產」,其價格波動更接近納斯達克科技股,而非脫離傳統體系的替代貨幣。

量子威脅:比特幣算法的安全邊界正在被逼近

近期市場另一個焦慮的來源,來自量子計算的突破。多家研究機構宣稱已在可擴展量子晶片上成功運行超過千量子比特的穩定計算,雖然距離商業化仍有距離,但這足以令加密社群產生恐慌。

比特幣的安全性主要依賴於兩個加密演算法:SHA-256哈希算法與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CDSA)。目前的電腦即使運算十億年也難以破解私鑰,但量子計算若能成熟,理論上可以在數分鐘內完成這一過程。換言之,量子計算可能在未來十年內讓比特幣的「密碼學護城河」失效。

雖然比特幣社群早已展開「抗量子」研究,例如量子安全簽名(Quantum-Resistant Signature)與後量子加密協議,但這些技術尚未普及,且涉及全網協議升級。若升級過程中出現分歧,或將導致新一輪「硬分叉」爭議。這種技術不確定性讓機構投資者重新評估風險,部分資金因此撤出,進一步加劇了近期市場的波動。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量子威脅動搖了比特幣作為「不可篡改、不可破解」貨幣的神話。一旦這種信仰開始崩塌,其價值支撐將不再源自技術本身,而是來自投資者的共識與流動性。

從泡沫到重構:DAT企業的市場陣痛

比特幣價格的波動對以DAT為核心業務的美股公司造成明顯衝擊。無論是專注挖礦的Marathon Digital、Riot Platforms,還是提供區塊鏈基礎設施與託管服務的Coinbase、MicroStrategy,股價均在近期出現兩位數跌幅。這些企業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賴比特幣價格與鏈上交易活躍度,因此回調效應被放大。

同時,監管的不確定性也令資本市場更加謹慎。美國證監會(SEC)仍在推進對部分加密企業的合規審查,而歐洲與香港等市場則強調「有監管的加密資產交易平台」將成主流。這意味著DAT企業必須在合規成本上投入更多,同時面臨利潤率下降的現實壓力。

不過,危機之中亦孕育著轉型契機。隨着AI生成內容、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的數碼化,區塊鏈的「可驗證性」與「數據所有權」功能重新受到重視。若DAT企業能從單一加密交易轉型為多場景的分佈式數據基礎設施供應商,將有望走出周期性波動,重建長期價值。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