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派:疫苗研發與產業化 從COVID-19看長遠挑戰

分享

COVID-19讓疫苗從實驗室衝進頭版頭條。mRNA、腺病毒載體與重組蛋白等技術在前所未有的資金、監管彈性與全球協作下,以「月」為單位推進臨床與產線,完成了一次前所未見的速度革命。然而,速度從來不是免費午餐。為達到快速量產,企業把產能切換至單一產品、上下游供應鏈被高度綁定在少數關鍵材料,如脂質納米顆粒(LNP)組分、一次性生物反應袋、醫用玻璃瓶與丁基膠塞。任何一個卡點都可能讓全球出貨節奏失衡。這揭示了疫苗產業的第一個長遠挑戰:如何在平時維持「可轉換」的閒置產能與多區域備援,卻又不讓資產回報被閒置成本侵蝕。答案可能不是單純擴建,而是模組化廠房、可快速切換工藝的標準化平台,配合公共部門以「訂閱式」或預先承諾採購(AMC)的方式,為高彈性產能支付保險費。

速度革命也暴露了第二個挑戰:監管與證據的邊界。疫情時期的滾動審評、緊急使用授權(EUA)與真實世界數據(RWD)快速回流,證明監管體系可以更敏捷;但敏捷不等於降低標準。如何把緊急狀態下的審評經驗沉澱為常態化機制,例如對平台型技術(如mRNA)建立「骨幹已驗證、抗原快速替換」的審評路徑,同時建立跨境互認、資料共享與藥監雲端接口,是第三代疫苗生態的關鍵制度建設。若做得到,下一次面對「病原體X」,研發不僅更快,風險也更透明。

平台化穩定性與工藝經濟學

COVID-19後,平台化成為研發與產業化之間最重要的橋樑。對研發者而言,平台意味著可複用的遞送系統、臨床設計模板與質量屬性(CQA)框架;對生產者而言,平台意味著批量放大路徑、關鍵質控點(CPP)的可預測性,以及對工藝偏差的容忍度。這背後是冷鏈與熱穩定性的艱難現實:早期mRNA需要深冷運輸,限制了低中收入地區的接種可及性。近年的改良版劑型與配方朝「2至8°C可穩定」邁進,甚至探索凍乾粉針與室溫穩定載體;一旦穩定性突破,商業模式也會隨之變化,疫苗從「大城冷鏈」走向「基層常備」,單位分發成本與損耗率同步下降,長尾市場才會真正被打開。

工藝經濟學亦是被忽略的主戰場。疫情讓我們看到「填充-封裝」(fill-finish)可能比原液更稀缺;一次性系統雖能加速轉產,卻帶來耗材依賴與環保爭議;上游原料(核苷修飾、帽結構、酶)高度集中於少數供應商,價格與交期在危機中急劇波動。未來的產業化策略,應把風險分散內建進採購與工藝設計:建立雙供應商體系、推動關鍵試劑國產化與開放規格,並以數位孿生與先進製程控制(APC)提升良率與批間一致性。對企業而言,這些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保證毛利率不被波動吞噬的基本盤。

最後是臨床外延的思考:我們仍缺乏普適的保護性免疫學指標(correlates of protection)。當變異株不斷演化,單憑中和抗體滴度難以預測保護持久性與對重症的抑制。這推動了更聚焦T細胞免疫的廣譜設計、黏膜免疫(鼻噴、口服)以阻斷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多價多表位」乃至泛薩貝科病毒(pan-sarbecovirus)方向。這些研發選擇會牽動工藝複雜度與成本曲線,反過來影響可及性與接種策略,從而回到產業化的原點:能否把複雜設計,用簡單流程造出來。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