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球經濟格局出現三個關鍵事件:美國聯儲局再度減息;中美關稅貿易戰達成暫緩一年的共識;以及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這些事件不僅標誌著全球貨幣政策與貿易環境的緩和,更為投資組合注入新思路。
美國聯儲局於10月再度減息0.25%,聯邦基金利率降至3.75%至4.00%的區間,為今年內第二次減息,反映聯儲局對通脹趨穩(核心PCE指數降至2.4%)與就業市場軟著陸的信心。從宏觀經濟角度有助於緩解企業融資成本並刺激消費復甦;然而減息幅度溫和,顯示聯儲局對潛在通脹風險謹慎,預計2026年將維持中性利率。對全球市場而言,這強化了美元走弱趨勢,利好新興市場資本流入。
其次,中美關稅貿易戰的暫緩共識,雙方同意將部分關稅豁免延長一年,直至2026年10月。這一協議源於雙邊談判的務實轉向,受美國大選後政策連續性與中國經濟穩增長需求的推動。貿易戰自2018年爆發以來,已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對中國商品平均關稅達19.3%。暫緩意味著短期內進口成本降低,特別是電子產品、機械設備與消費品領域。從地緣經濟視角,這緩解了美國通脹壓力,並為中美企業提供喘息空間。但協議僅為暫時性,缺乏長期框架,未來談判不確定性仍存。
最後,中國四中全會落幕,聚焦「高質量發展」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會議公報強調擴大內需、強化科技自立與綠色轉型,預計將出台支持性財政政策,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與消費補貼,延續了2024年三中全會的改革脈絡,旨在應對房地產調整與出口放緩的挑戰。中國GDP增速預計維持5%左右,四中全會的訊號作用往往提振市場信心,不過會議細節需待後續政策落地,短期內可能面臨執行挑戰。
綜合三事件形成互補效應,聯儲減息提供全球流動性,中美貿易和解緩解外部壓力,四中全會強化內生動力。這為2026年全球增長注入樂觀預期,IMF最新預測全球GDP增速上調至3.2%。但投資者需警惕系統性風險,如政策逆轉或地緣衝突升級。
這些事件開啟多條投資主線,在科技與成長股領域,聯儲減息直接利好高估值板塊。中美貿易暫緩進一步強化供應鏈穩定,台灣與韓國半導體企業將迎來訂單回暖,預計2026年全球晶片需求增長20%。中國四中全會的科技自立政策,將刺激本土創新,如5G與芯片領域的投資熱潮。消費與內需復甦是另一高光點,減息降低消費者債務負擔,美國零售銷售預計加速至3.5%。中美貿易和解降低進口品價格,刺激中國消費升級,四中全會的補貼措施將放大此效應,如家電與旅遊板塊。第三,新興市場與綠色資產湧現機會。四中全會強調綠色轉型,結合中美貿易緩和,將加速中國新能源出口,如光伏板塊。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