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過去兩年再次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生成式AI的浪潮令NVIDIA市值突破三兆美元,也推動OpenAI、Anthropic等新創企業估值飆升。然而,在熱潮背後,資金的分佈、估值結構及投資節奏,或許比技術突破更能揭示產業的真實週期。究竟這是一場「AI泡沫」的重演,還是人類科技史的新黃金時代?從全球創投數據與AI硬件融資走勢中,或能窺見端倪。
根據PitchBook與CB Insights的統計,2023年至2024年間,全球AI相關初創企業獲得超過8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佔全球總投資額的四分之一。然而到了2025年初,增速開始放緩。特別是生成式AI領域,融資筆數較高峰期下降約40%,但平均單筆金額卻創新高,顯示資金正在從「撒網式投資」轉向「精準下注」。
這種現象標誌著產業由早期的狂熱進入「理性篩選期」。風投基金不再追逐概念,而是集中在有算力資源、模型差異化或應用閉環的企業。據Statista資料,2024年全球AI基礎設施(特別是訓練用GPU、雲算力平台)融資佔整體AI投資的比重,已從前一年的18%提升至32%,顯示市場焦點正在從「軟件應用」回歸到「硬件底層」。
同時,基金規模與退出節奏也反映出新週期特徵。大型基金如a16z、Sequoia、SoftBank在2024年明顯減少對早期AI公司的投資比例,轉而增持已具規模效應的企業。而中小基金則普遍面臨「估值過高、退出難」的壓力。這種「投資集中化」現象,往往是泡沫前期見頂或成熟市場形成的信號。
硬件熱與估值冷:AI生態的結構性分化
AI熱潮下,真正受惠的其實是硬件與算力供應端。以NVIDIA為例,其2024財年營收突破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逾兩倍,毛利率超過75%,市值一度佔標普500漲幅的三分之一。這種「算力紅利」帶動了整條上游供應鏈的資本狂熱,從台積電的高端封裝產能擴充,到美國及韓國伺服器製造商的股價翻倍,AI硬件成為最直接的贏家。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I應用端的估值卻出現明顯分化。根據Crunchbase數據,2024年全球AI應用類初創企業平均估值中位數約為3.6億美元,較2023年下降近25%。尤其是中小型生成式AI公司,由於難以與OpenAI或Google競爭模型規模與算力,融資難度顯著上升。這意味著市場正進入「去偽存真」階段,僅能憑差異化數據、專業垂直領域或明確商業模式存活的企業,才有機會穿越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AI硬件的融資勢頭仍在延續。根據彭博統計,2024年全球AI硬件相關企業(涵蓋晶片設計、伺服器、散熱及電源管理)共獲超過280億美元融資,較前一年增長近七成。這一結構性偏移顯示,資金正押注「算力瓶頸」的突破,而非僅僅追逐模型層面的創新。
資本週期的信號:從泡沫到體系化增長
若從更長週期觀察,AI產業的資本演化正重演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節奏,但底層動能卻更強。首先,AI的算力需求是實體經濟性增長,每一次模型升級,都需對應更高階的GPU、更多的數據中心與能源消耗。其次,企業採用率的上升正在將AI轉化為「生產性工具」而非「科技概念」。根據麥肯錫2025年報告,約60%的大型企業已在核心業務中應用AI,比2022年增加近一倍。
因此,現階段的「估值高企」並不完全等同於泡沫,而是反映資本對算力資產的重新定價。若以市銷率(P/S)為指標,NVIDIA約為25倍,遠低於2000年互聯網高峰時Cisco的40倍;而OpenAI據傳估值約900億美元,按收入推算市銷率約20倍,亦屬可持續範圍。這說明AI產業雖存在短期過熱,但尚未進入全面泡沫化階段。
更關鍵的是,AI正逐漸滲透傳統行業,形成長尾效應。醫療影像、藥物研發、金融風控、製造優化等場景正在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這使得AI產業不像早期區塊鏈那樣完全依賴故事推動,而是具備實際收益轉化能力。
義合控股(01662)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