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關稅,邁向企業整合出海的新IP時代
過去數十年,「中國製造」的商品洪流奠定了我們的經濟奇蹟,將產品輸送至世界各個角落。然而,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保護主義抬頭、供應鏈區域化、國際競爭加劇,僅依靠產品出口的舊模式已無法確保高品質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臨界點:中國必須從「貨物出口」( Made in China) 的主導模式,戰略性地轉型為「企業出海」( Made by China) 的全球IP標竿。這不僅是選項,更是確保國家在二十一世紀持續繁榮與發揮影響力的戰略必要。
正如陳博士所言:「要突破關稅的大風暴,下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將取決於我們在全球各地『融入社區、創造價值』的能力,而非僅是我們裝滿的貨櫃數量。」
1)邁向價值鏈頂端,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掌握全球利潤的永續路徑。
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主要集中於製造與組裝環節,此為競爭最激烈、利潤最微薄的區段。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2年報告指出,儘管中國製造商在電子產品等領域佔據巨大產量,但其利潤份額遠低於掌握智慧財產權與品牌的美國企業。「企業出海」的戰略轉型,正是為了突破此一框架。以華為為例,從早期的電信設備供應商,透過每年投入營收逾22%於研發,並在全球設立16個研究所,成功轉型為深度參與各國數位基礎建設的領導者。透過以整合性企業之姿佈局全球—掌控研發、品牌與服務—華為得以獲取其所創造的更大價值份額,直接為國家構建更具韌性、高價值的經濟體系。
2)建立本地化生產與供應鏈,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與貿易壁壘的關鍵策略。
以超效率但脆弱的供應鏈為特徵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重新審視。西方市場的關稅、出口管制與「去風險」策略,對純出口模式構成直接威脅。中國企業正積極轉型為真正的跨國公司以因應變局。比亞迪即為典範案例:在從中國出口電動車的同時,其全球戰略核心在於深度本地化。該公司已宣布或正在泰國、匈牙利、巴西及烏茲別克興建生產基地。這種「在當地,為當地」的模式,有效緩解了關稅風險、縮短了供應鏈、創造了就業,並建立了在地信任。根據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數據,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本身也在演化,2023年愈來愈多的投資流向可再生能源與本地化生產項目,而非單純的基礎建設。這顯示了中國的戰略轉向:從為海外建造基礎設施,轉變為將中國的產業能力整合其中,使中國企業成為不可或缺的本地夥伴,而非遙遠的外國供應商。
3)超越經濟層面,透過企業出海所獲取的軟實力與全球標準制定權,是無價的戰略資產。
當一家企業在海外成功營運,它便成為其母國科技、文化與商業哲學的活生生大使。TikTok(抖音)的普及與Shein等品牌獲取的全球市佔率,在塑造國際社會對中國創新的認知上,效果遠勝於任何官方宣傳。更深刻的是,當中國企業在尖端產業取得領先地位時,它們便獲得了制定全球標準的話語權。中國在5G領域(透過華為、中興)與電動車生態系統(透過比亞迪、寧德時代)的領導地位,意味著全球技術標準正日益受到中國創新的影響。歐盟決定將寧德時代的CTP(Cell-to-Pack)電池技術作為行業基準,即是明證。這種從全球商業與科技的「規則接受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的過程,是實現長期戰略影響力的基石,確保中國的解決方案被深植於全球經濟的結構之中。
結論而言 — 從港口走向社區的旅程,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最重大的經濟轉型。
單純輸出商品的時代正在落幕,建立持久、整合性全球企業的時代已經來臨。此一轉型需要全新的思維—著眼長期承諾、具備文化智慧,並與東道國建立真誠的夥伴關係。
正如陳博士總結道:「我們曾因與世界貿易而繁榮;今日,我們將因深耕世界、與之共榮而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