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華:人工智能已到「證明時刻」

分享

近年來美國AI投資熱潮無疑是市場焦點,自2023年起「Magnificent Seven」等大型科技股股價以倍數計升幅,推動S&P 500指數屢創新高。截至2025年11月7日,S&P 500科技板塊權重已達37%,「Mag 7」佔比逾37.4%,超越2000年dot-com時代峰值。不過近期市場情緒轉向謹慎,全球股市因AI估值過高而出現拋售潮,S&P 500於11月6日累跌1.12%,「Mag 7」中六大科技股同步下滑。
AI熱潮的驅動力顯而易見,相關股票貢獻了S&P 500今年逾70%的總回報,以及Q3盈利增長的80%,這得益於企業巨額資本支出。然而高估值已成隱患,「Mag 7」的平均預測市盈率逾40倍,遠高於S&P 500整體的22倍。經濟學家與科技內部人士警告,這類似dot-com泡沫初期,投資者對AI生產力提升的預期過於樂觀,卻忽略當前技術的邊際回報遞減。市場正進入「證明時刻」,要求更實質的盈利證明,而非純粹敘事驅動。

AI熱潮蘊藏顯著投資機會,尤其在長期視野下。AI並非虛幻泡沫,而是具結構性轉型的技術,從生成式AI到邊緣運算,將重塑多產業生產力。2025年,AI-native企業預計將實現強勁年度經常性收入增長,投資者可透過分散配置捕捉價值。例如亞馬遜作為「Mag 7」中表現最差者,其雲端業務AWS佔AI支出逾30%,估值僅25倍P/E,仍具吸引力。此外,供應鏈中游機會浮現,半導體設備商如ASML,或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提供者,將受益於AI資本支出高峰。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力行業的間接受益。AI數據中心電力需求激增,預計2025年美國數據中心佔全國電力用量的4.4%將升至2028年12%,全球需求更將在2030年翻倍至945 TWh。公用事業股票自2023年底上漲43%,成為S&P 500第三佳表現板塊,轉型為成長股而非傳統避險資產。

科技泡沫後往往湧現贏家,例如post-dotcom的谷歌與亞馬遜。機會在於動態資產配置,增持估值合理的AI應用層(如醫療AI或自動化軟體),並納入電力公用事業ETF,以捕捉廣泛收益。預測顯示到2030年,AI貢獻全球GDP逾15兆美元,足夠支撐當前估值,若盈利跟上市場可維持上行通道。筆者認為將AI板塊控制在投資組合的20至30%仍合適,其中10%分配至電力相關資產,並透過ETF或公用事業指數捕捉多元化。

風險方面高估值下的脆弱性已成共識。若AI投資回報率未達預期,將引發連鎖拋售,類似2022年科技股崩跌。其次,宏觀因素加劇不確定,全球能源供應瓶頸、中美地緣緊張及供應鏈中斷等會放大波動性。近期美國就業數據疲軟,增添衰退疑慮,推升美債收益率,壓縮科技及公用事業估值空間。最後,集中度風險突出,「Mag 7」佔S&P 500權重35%,若單一事件(如監管打壓)觸發將波及整體市場。

AI投資熱潮機會在於結構性成長,風險源於過度樂觀與外部衝擊。筆者認為市場警覺是健康修正而非末日預兆。投資者應堅持基本面導向,聚焦盈利可持續性,並維持流動性緩衝。若AI應用落地加速,美股仍有上行空間;反之估值重置將篩選真贏家。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