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巨頭之中,殼牌的轉型幅度可謂最為劇烈。作為歐洲石油業的代表企業之一,殼牌自2020年以來逐步從傳統上游油氣開採與煉化業務,轉向「綜合能源供應商」定位,強調低碳燃料、氫能、電力交易與碳中和戰略的多元發展。這種增長邏輯背後的核心,是「資產轉型驅動的現金流重構」,即以成熟油氣資產產生的穩定現金流,支撐未來能源業務的長期投資。
從財務結構看,殼牌2024年度營收約為3,890億美元,略低於2022年高點(能源價格飆升期的約3,970億美元),但毛利與自由現金流仍維持歷史高位。根據公司年報,其上游部門貢獻的稅前盈利佔比仍逾50%,但電力與低碳解決方案部門的投資比重已升至資本開支總額的約30%。殼牌管理層在最新指引中明確表示,至2030年可再生與能源解決方案(RES)板塊的EBITDA目標為100億美元,是2023年的逾三倍。
這種策略的背後,是歐洲能源政策導向的壓力與市場結構的機會。歐盟的碳稅與可再生能源配額要求,使殼牌比美國同業更早進入「碳約束環境」。公司因此選擇透過收購與再配置,例如併購英國電力零售商First Utility、擴張歐洲電動車充電網Shell Recharge、以及投資荷蘭氫能樞紐項目,以建立一個橫跨油氣、氫能、電力與碳交易的完整生態鏈。
同業對比:現金流充裕但戰略節奏分化
若與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相比,殼牌的資產結構呈現更明顯的分散化與轉型特徵。根據2024年財報,殼牌總資產約為4,090億美元,略高於雪佛龍(3,800億美元),但低於埃克森美孚(4,800億美元)。在資產配置上,殼牌的油氣上游佔比約45%,煉化及化工約30%,低碳與電力資產約25%;而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則仍有超過70%的資產集中於傳統油氣領域。這種差異,使殼牌的現金流來源更為多元,但短期回報率亦相對受壓。
營收結構亦顯示其差異化路線。埃克森美孚2024年營收約3,660億美元、雪佛龍約2,480億美元,兩者以上游油氣生產為核心利潤來源。殼牌的營收雖高於二者,但其單位毛利率較低,反映電力零售與低碳燃料業務毛利偏薄。這使得殼牌更依賴規模效應與長期能源交易收益,而非短期油價波動帶來的暴利。
值得注意的是,殼牌的自由現金流表現仍具韌性。2024年公司自由現金流達約470億美元,雖略低於埃克森美孚(約500億美元),但遠高於雪佛龍(約360億美元),顯示其轉型並未削弱現金創造能力。公司現時股息率約為4%,並持續進行股票回購。從投資回報的角度,殼牌憑藉全球分佈的上游資產及穩定的煉化現金流,仍能為股東維持高回報水準,同時為新能源投資提供資金緩衝。
然而,投資者亦對其戰略節奏產生分歧。部分分析機構認為,殼牌過早投入低碳領域,短期內難以實現可觀利潤;相對地,埃克森美孚與雪佛龍則因美國頁岩油供應優勢與成本控制能力,在油價高企時期的利潤率更突出。這也使兩地能源巨頭在股價表現上出現分化,過去三年,埃克森美孚股價累計上升近80%,雪佛龍約40%,而殼牌則僅約35%,反映市場對其轉型前景仍保持觀望。
平衡「現金流防守」與「能源轉型進攻」
殼牌的未來挑戰,並非在於盈利能力,而在於如何平衡傳統油氣業務的現金流防守與新能源投資的長期增長。公司預期,至2035年天然氣(尤其液化天然氣,LNG)將成為主要過渡能源。殼牌作為全球最大LNG供應商之一,2024年銷量約6,800萬噸,佔全球市場近五分之一,這將成為其穩定現金流的中期支柱。
同時,公司在氫能、可再生電力與碳捕集(CCS)領域積極佈局。殼牌計劃至2030年將全球氫氣產能擴至每年100萬噸,並與中國、荷蘭及美國的地方政府簽訂多個氫能合作項目。碳捕集方面,公司於加拿大與英國設立CCS示範工程,目標到2035年年捕集能力達5,000萬噸二氧化碳。這些項目短期難以貢獻利潤,但從政策與碳市場趨勢看,未來將成為新現金流來源。
綜觀三大油氣巨頭,殼牌的戰略呈現「多元化增長+能源轉型領先」特徵,埃克森美孚則是「高油價防守+研發驅動」,雪佛龍則介於兩者之間,強調資本回報與頁岩油效率。對投資者而言,殼牌提供的是一種「混合現金流」的價值主張,短期可分享油氣利潤,中期擁有電力與天然氣增長潛力,長期則押注低碳能源的制度性紅利。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