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派:生物醫藥人才戰爭 香港能否吸引全球科研力量

分享

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生物醫藥已成為新一輪產業制高點。世界各地都在爭奪科研人才與創新資本。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中國科研體系的交匯點,正試圖在這場「人才戰爭」中尋找突破口。問題在於,香港是否真的具備吸引全球科研力量的條件?

香港的優勢毋庸置疑。作為中外制度兼容的國際城市,香港具備法治保障、資本市場深度及知識產權保護等要素,這些對科研人員與生物科技企業而言極具吸引力。特別是香港交易所於2018年推出的第18A章生物科技上市制度,使未有收入的創新藥企可在港上市融資,吸引了百餘家企業赴港集資,成為區內生物醫藥創業的重要資金平台。

此外,香港背靠粵港澳大灣區,能夠連結深圳、廣州、珠海等地的製造及臨床資源,形成「研發在港、試驗在內地、資本在國際」的獨特格局。這一制度與地理雙重優勢,為國際科研人員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然而,問題的核心在於「人才留得住嗎?」。根據香港科技園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數據,近年來香港生命科學相關博士畢業生中,有超過一半選擇赴海外或內地發展。原因不僅是科研薪酬偏低,更在於整個科研生態鏈仍不夠完整,從基礎研究、轉化平台到產業落地之間存在「斷層」。這種「資金有、市場近、但生態不連貫」的局面,限制了香港吸引高端科研團隊的能力。

政策加碼與競爭加劇

面對挑戰,特區政府近年開始積極佈局。2023年《創新科技及工業發展藍圖》提出要「建設世界級生命健康科技樞紐」,包括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設立「港深創科園」生命科技區,並引入內地與海外科研機構合作。同時,「高端人才通計劃」亦為博士級科研人員提供更靈活的入境安排。截至2025年中,已有逾6萬名專業人士透過該計劃赴港,其中約15%屬於科技與醫藥相關領域。

這些政策顯示政府已意識到「人才即戰略資源」的重要性。然而,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科研生態仍處於起步階段。新加坡政府長期投入科研基金,Biopolis聚集了輝瑞(Pfizer)、武田(Takeda)等跨國藥企研發中心;同時,科研人員薪酬制度更具彈性,可依項目與成果掛鉤。而香港的公營科研資助多仍偏重於學術論文,與產業化脫節。科研人員若希望將成果轉化為商業模式,往往缺乏法律與投資配套。

再看中國內地市場,深圳與蘇州近年快速崛起,生物製藥園區提供稅務減免、臨床試驗便利與融資支持,形成完整的「研發-臨床-製造-上市」鏈條。與此相比,香港的優勢更多體現在「制度」與「國際化」層面,而非硬件與成本。要吸引科研團隊長期落戶,香港必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科研環境與產業支援。

從「金融港」到「科研港」的轉型關鍵

要真正吸引全球科研力量,香港需從三個層面入手。首先是科研資金與產業連結。香港應鼓勵創投基金與大學研究中心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成果落地。同時,政府可考慮設立「轉化基金」,對已獲得專利但尚未商業化的項目,提供配對融資與臨床試驗支持。

其次是人才激勵機制。目前香港科研人員薪酬體系仍以固定工資為主,缺乏成果分成或股權激勵制度。若能引入更靈活的獎勵模式,將能吸引海外科研團隊與初創公司落戶。此外,可與內地城市協調建立「跨境科研簽證」,方便科研人員在港深兩地往來,充分發揮大灣區協同效應。

最後是打造科研社群與生活吸引力。科研人才的選擇,不僅取決於薪酬與政策,也與城市文化與生活質素相關。若香港能在教育、住房及子女安排上提供更多支持,將大幅提升其吸引力。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