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10月「股災月」,恒生指數最終累跌948點,終結連升五個月銳勢,成交亦較9月明顯回落。準備踏入11月之際,中美貿易戰傳出雙重利好——中國取消稀土出口管制、美國對華部分關稅再延一年。在中美緊張關係緩和下,恒指曾急彈至近26,600點水平,升穿10天線(25,999點)及50天線(26,267點)。可惜在好消息下,資金未見進取,恒指更以陰燭收場,反映投資者疑慮未除。
其後,在中美元首會面、貿易談判、減息等萬眾期待的利好消息消化完畢,而市場欠缺新催化劑下,恒指連失10天、50天線,周一(3/11)更一度失守26,000點心理關口。昨日(5/11)續隨美股調整,低見25,496點,100天線(25,355點)險守。幸好內地A股午後回穩,港股倒升至25,980點,最終跌幅收窄,總算保住顏面。值得留意的是,港股成交雖持續萎縮,但「北水」仍連續11日淨流入,累計近700億元,顯示內地資金未有離場。
至於昨日急跌,部分源於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300位全球金融巨頭雲集香港,金融界均聚焦此次最新的政策動向,惟席間美資大行突然發表警告言論:高盛料美股兩年內跌20%、摩根士丹利看跌15%,資本市場估值過高,科技股「見頂」論調響徹全場。言論一出,納指急跌,日經平均指數更單日大瀉1,284點,亞洲科技板塊亦無一倖免。
外資看淡科技股並非空穴來風。2025年全球科技股「一支獨秀」,部分升幅高達5–10倍,估值遠超基本面,外資轉趨保守並不意外。幸而同一峰會上,多位與會的亞洲金融領袖普遍看好「亞洲投資市場可分散風險」,變相為中國資產說項。若資金持續南下,香港市場將水漲船高。
短期恒指料續於25,500–26,100點牛皮徘徊,成交不破3,000億難改淡局。過去10年,11月「6跌4升」,「十個牛皮九個淡」恐再應驗。炒股不炒市格局下,「中特估」具一定防守力,而中國神華(01088)剛獲大行調升評級至「持有」,股價有望在淡市中突圍,投資者不妨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