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承:借十五五東風 啟香港經濟新程

分享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為國家未來五年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也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啟示與機遇。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在「十五五」期間,無論是整體經濟格局,還是中小企業與個人,都能從中找到發展的新方向與着力點。

從整體經濟層面來看,「十五五」規劃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針,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了明確指引。一直以來,香港以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聞名於世,但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下,單純依賴傳統優勢已難以滿足長遠發展需求。香港應藉此契機,實現從金融中心向「科技+資本」雙核心功能的轉型。在金融領域,利用自身金融市場成熟、資金充裕、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業態。比如,深化綠色債券市場建設,為內地及香港本地的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強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創新能力,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科技領域,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科研實力雄厚,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成果顯著。應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培育本土科技企業,打造完整的科技產業鏈。例如,香港的高校科研團隊可與內地企業加強合作,將科研成果在內地廣闊市場進行產業化應用,實現互利共贏。同時,香港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內地的互聯互通。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級城市群。

對於香港中小企業而言,「十五五」規劃帶來了諸多轉型發展的機遇。在以AI驅動產業升級方面,中小企業可藉助AI技術實現輕資產化轉型。例如,傳統製造業企業通過引入AI智能生產設備與管理系統,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服務型企業利用AI客服、智能營銷等手段,提升服務水平與客戶體驗,拓展市場份額。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香港中小企業發展的又一重要方向。主動對接內地標準體系與供應鏈認證,有助於企業進入內地政府採購市場與重點產業鏈。通過與內地企業開展合作,利用內地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完善的產業配套,實現自身業務拓展與規模增長。

在個人發展方面,香港居民應緊跟「十五五」規劃導向,提升自身技能與素質。科技發展是規劃重點,個人可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知識,為進入相關領域就業做好準備。比如,投身於香港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行業,成為金融科技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既滿足行業人才需求,又實現個人職業發展。同時,關注國家政策導向下的民生領域創新,如養老、教育、文化等行業的科技化升級。個人可以憑藉自身專業知識與技能,參與到這些領域的創新項目中,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獲取個人發展機會。此外,隨著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具備跨區域溝通能力與了解兩地市場差異的人才將更具競爭力。個人可通過學習普通話、了解內地文化與商業環境,增強自身在兩地市場就業與創業的優勢。

「十五五」規劃為香港經濟發展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香港應充分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中小企業與個人則應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找準定位、積極轉型、提升自我,在為香港經濟發展添磚加瓦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成長與飛躍,共同譜寫香港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

作者:王俊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