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美國投行唱淡科技及人工智能(AI)股估值過高,市場對相關股份頓生戒心,觸發美股連日調整。道瓊斯指數本月曾創48,254點歷史高位後顯著回落,至本周二(18/11)已回調至46,000點水平;以科技及AI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更成是次調整風眼,首兩個交易日累跌近千點。而亞洲股市亦難獨善其身,日經、台加權、韓綜指均現明顯跌幅。一向被視為「硬淨」的港股今次亦無倖免。在科技及AI股深度調整拖累下,恒生指數連跌四日,累積跌幅逾1,200點,接連失守27,000點及26,000點兩大關口。昨日(19/11)盤中更一度低見25,742點,險守100天線(約25,613點)。在全球股市共振齊跌下,確實觸發了一場小型股災。
2025年恒指走勢可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主要動力正是來自科技及AI相關股份。如今「成也科技、敗也科技」,一旦這類股份出現調整,大市氣氛立即會由熱轉冷。是次調整屬全球性,港股未來能否企穩回升,很大程度要視乎納指能否扭轉劣勢。若失守10月低位25,247點,25,000點心理關口恐怕不保。除科技股外,新能源汽車板塊同樣是重災區。小鵬(09868)、小米(01810)業績公布後普遍不及預期,引發板塊連鎖反應。龍頭比亞迪(01211)一度跌至95元附近,創半年低位,其餘新能源車股亦沽壓沉重。
筆者認為,港股突然失去抗跌光環,主因是環球投資氣氛急轉直下。連一向強勢的比特幣亦一度跌穿9萬美元,將全年升幅盡數蒸發,相關概念股在港股更成重災區。內地A股同樣缺乏方向,市場在沒有利好催化下,恒指頓失明確方向。過去兩年深受北水、基金及散戶追捧的科技及AI股,忽然從神壇跌回凡間,除了環球調整,更因市場不斷出現「AI泡沫論」爭議,不少股份過去兩個月已錄一定跌幅,累積大量「蟹貨」,日後即使反彈亦料沽壓極大,投資者需保持警惕。
儘管北水仍錄淨流入,但金額已持續收窄,昨日(19/11)僅得65億元,遠不及此前動輒過百億的規模。在今年大升市下,基金經理料已賺得盆滿缽滿,面對當前環球及港股諸多不明朗因素,多數已進入「收爐」階段,採取「持盈保泰」策略,不敢再激進博反彈。因此,預料餘下日子成交難有顯著放大,港股或會「悶到收爐」。展望後市,很大機會出現「炒股不炒市」格局。選股宜轉向穩健、高息、防禦型股份,內銀股具備估值低、息率吸引、政策支持等優勢,值得重點關注。當中招商銀行(03968)基本面穩健,估值仍處低位,股息率逾7厘,在目前高波動市況下,走勢有望「穩守突擊」,可作為現階段核心持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