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了Tyson Yoshi的新歌《Godspeed》,曲風及旋律優雅,的確值得細聽,在欣賞同時,亦迴響了我不少太空探索想法。Godspeed一詞來自於人類早期太空探索發展,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及美國太空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1962年2月,美國太空人John Glenn準備乘搭擎天神6號火箭升空,希望成為第一位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人;沒錯,是第一位美國人,不是第一位人類,因為前蘇聯於1961年已成功完成人類環繞地球任務;當時,美國太空人Scott Carpenter在火箭點火前,對Glenn說了一句道別:Godspeed, John Glenn,意指盡快完成任務,必定要安全凱旋歸來。
美國經歷挑戰者號及哥倫比亞號的火箭失事後,直至SpaceX的成功前,一直沒有在美國本土發射載人火箭升空,卻依賴著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把美國太空人運載至國際太空站,而於2020年的單人票價更達9,000萬美元一張;所以美國當時支持SpaceX等私人太空探索企業發展,其實是勢在必行,不但可以於火箭失事時,把責任歸咎於私人公司(如最近波音事件),更重要的是,若果火箭研發初步成功,此等私人公司更可於資本市場募集私人資金進行研發,減低美國國庫開支。
Rocket Science一字當然不是兒戲,直至50年後的今天,航空巨子波音公司的國際太空站太空人返回任務還是失敗告終;新晉火箭上市公司Astra Rocket,在Chris Kemp帶領下,價值下跌99%;還有一大堆太空艙、衛星、火箭零件製造公司,成績都慘淡收場;剩餘的就只有我一直看好的SpaceX及Rocket Lab(RKLB)。
二戰大戰核能研究精英雲集後,全世界天才都聚集於火箭研發,原因是當時兩大世界大國正進行角力,以顯示自身的實力。前蘇聯解體後,美國一直沒有動力發展太空事業。直到最近,中國國力迫近,把中國自行研發的太空站送到地球軌道,甚至宣佈中國將於2030年前將實現中國人登月;美國意識到必須重返太空舞台,而再次登月任務Artemis計劃,於多番延遲後的確延不可言延,計劃於2026年9月再次載人登月。太空探索發展於未來數年必屬投資主題,我們應於投資熾熱前、及企業估值較低時,進行少量投資佈局(請注意太空相關企業風險較高,要萬分小心注碼),以免錯失黃金投資機會。
本人持有Rocket Lab
以上內容不涉及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