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投資:移英交稅牙痛噉聲?

分享

讀者看到標題想必腦中打轉,2025年才來談移英潮有點過氣吧!事關近日,筆者有機會與一些早年移民到英國的友人碰面,談起兩地分別,不少人最有感的既非文化差異、也非就業狀況,皆因這些難處大多數早已將其移居大計的考慮在內。然而,各圈子不約而同感到最難適應的,竟是英國稅制與香港稅制的差異之處。

事實上,由以低稅率簡易機制聞名的香港走到外地,的確會發現稅務陷阱重重。每逢踏入稅季,人民總是哀鴻遍野,稅率高是首個難關。對於新移民來說,就業機會比起英國人相對吃虧,但相對上消遣娛樂的家庭開支也有減輕。因此,僅僅以稅前的收支估算,要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未必困難。不過,將各項關係到薪資的稅金都納入計算的話,收入直接被打折扣,使得不少未習慣的港人直到交稅一刻才一下子失去預算。

單以入門級的入息稅作例子,假設月入約40,000港元,稅後僅餘34,000港元左右。仔細再看,稅制繁瑣才是真正的挑戰。皆因原來除了入息稅外,英國的稅務居民還會受到國家保險稅、市政稅、增值稅等影響。各樣下來,真正袋袋平安的薪水又被再打個折。面對紊亂的機制,港人報稅或有錯漏,但無論是誤報抑或遲報,均有可能被當地稅局徵收高額罰款。

常見誤解要小心
不少港人首次於英國報稅時,都會有些誤解,最當見的普遍有三。一)港英簽署了雙邊稅收協定,避免雙重徵稅,於是大家誤會了在香港的收入無須於英國報等。但要留意,即使在港已報稅甚至已交稅,該筆收入仍須於英國申報的。而且由於英國稅率普遍較高,差額依然須於當地補交。
二)在香港的收入例如收租等,即使直接由家人代收,而且沒有匯到英國,但由於該筆收入來源仍是移居者,亦即英國稅務居民的名下,同樣被視為須申報的應課稅收入。三)部份港人移居後會選擇繼續遙距工作,受薪於香港公司並以香港戶口收居薪資。不過,按納稅的定義來說,由於該人士在英國付出勞力,該筆收入的生產地同被界定為英國,因此其薪資亦要上報英國稅局。

精明投資 減輕重稅
事實上,筆者遇過不少客戶在移英過後處理稅務都頭痛得很。第一步,理清義務,任何人該年度居英超過 183 天,便會自動成為稅務居民,並須為源自於英國及海外收入利益繳稅。特別留意,海外收入是大多數人最易遺漏的部份,尤以資產增值稅為主。這裡指的是投資股票、物業等所產生的利潤包括收租、利息、股息等均計算在內。
針對資產增值稅,移英者須注意改變理財習慣,以防墮入重稅陷阱。舉例說,近年不少投資者熱衷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確減省成本又便利,但其弊處是所涉稅種繁瑣。資產增值稅以外,投資其中所產生的股息及利息,須就著ETF的股債比例決定課稅部份。投資此類工具時,一買一賣的盈利難以單一方程式運算得到,變相難以控制交易表現。為簡化投資時所須考慮的因素,可考慮投資相連保單來投資ETF或其他基金,這樣的收益都能免於申報,而且可簡易贈予後代並節省出售相關的稅項。

英國經濟持續疲弱
長遠而言,英國自脫歐以來,勞動力市場面對低技術人才流失,依賴外籍勞工的行業如建築和醫療等的問題尤其顯著。為確保未來的經濟增長不受制於人力資源的限制,英府將須吸引和培養更多人才,或許移英者的前景會因而具有政策優勢。
談到近況,美國總統於4月推出的關稅調整及汽車稅影響全球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情緒低迷,也讓歐洲地區經濟面對的挑戰更多。進入2025年,英國經濟繼續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特別是在脫歐後的適應期當中,多項不確定性驅使英鎊被相對弱化。英國財相李韻晴預測2025年消費物價指數將上升至3.2%,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料被削半至1%。

然而,由於英倫銀行或會再次減息,目前隔夜利率市場預測5月份的減息機率接近百分百。加上近年綠色和數位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股市的競爭力。英國富時100指數今年一度迫近歷史高位,然而貿戰風波引大幅拋售。倘英美關係稍息並能於關稅議題上達成共識,當地經濟疲弱一段時間後估值更顯吸引力,或可支撐英股再一次吸引資金流入。

康喬, CFA®
投資與策略研究主管
美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證監會持牌代表牌照BTY538)
讀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2809 3885與美聯金融集團代表聯絡。本文章並不構成對任何人士提出任何交易的招攬、邀請或建議。文章內容純屬筆者個人意見,所有內容資料只供參考。投資涉及風險,基金價格可跌可升,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讀者如作出任何財務決定前,應細閱有關產品之銷售文件,考慮其產品的性質、條款以及風險。據香港證監會持牌人操守準則所適用的範圍及相關定義,分析員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 (1) 在文章發出前30日內曾交易報告內所述的股票、債券等證券;及 (2)在文章發出後3個營業日內交易報告內所述的股票、債券等證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