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70期封面故事: 中東戰事升溫 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分享

炮火撕裂中東夜空,黃金與原油齊飛,全球金融市場在以色列與伊朗的導彈互射中劇烈震顫,一場關於國際金融秩序的深層變革正在醞釀。

6月13日淩晨,以色列戰機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突襲,伊朗隨即誓言進行報復,中東緊張局勢驟然升級。全球資本市場應聲而動:布倫特原油價格單日飆升6.11%,突破74.5美元/桶;黃金價格衝破每盎司3450美元關口,創下七周新高;道指期貨暴跌600點,全球投資者紛紛湧入避險資產。

在這場地緣政治危機的陰影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於6月18日在上海陸家嘴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深刻闡述全球金融治理變革路徑,為動盪中的國際金融體系提供中國思考。

01 伊以衝突觸發金融市場避險潮

2025年6月13日的這場衝突迅速穿透地理邊界,在全球資本市場掀起滔天巨浪。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產區之一,中東局勢惡化直接威脅能源供應安全。霍爾木茲海峽這條承載全球20%原油流量的「石油咽喉」,隨時面臨被封鎖的風險。

國際油價應聲暴漲,布倫特原油期貨單日飆升13%,創下年內最大漲幅。市場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全球風險資產遭遇拋售潮。美股三大指數全線下挫,道指暴跌769點,納指下跌255點。

加密貨幣市場同步受挫,比特幣價格跌破10.3萬美元關口,以太坊跌幅近7%。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價格則一路飆升,單日漲幅近1%,向每盎司3500美元關口發起衝擊。

亞洲市場方面,香港股市成為地緣風險直接衝擊對象。恒生指數當日收跌0.59%,恒生科技指數跌幅擴大至1.72%,科技股全線疲軟。市場避險情緒高漲,投資者紛紛削減風險敞口,等待伊朗報復行動的進一步消息。

02 潘功勝解析國際貨幣體系變革路徑

在6月18日開幕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以「關於全球金融治理的若干思考」為主題發表演講,直面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演變成為潘功勝分析的重要切入點。他指出,國際主導貨幣的更迭反映了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國家競爭力的迭代。

從17世紀的荷蘭盾到18世紀的英鎊,再到二戰後確立美元主導地位,貨幣權力始終隨國際力量平衡而轉移。

潘功勝直指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矛盾:當一國主權貨幣承擔國際主導貨幣職能時,存在與生俱來的內在不穩定問題。一方面,主權貨幣國自身利益與全球公共品屬性發生衝突時,往往優先考慮本國利益;另一方面,其國內經濟問題可能以金融風險形式向全球溢出;更嚴重的是,在地緣政治衝突中,國際主導貨幣可能被「工具化、武器化」。

面對這些挑戰,潘功勝提出了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兩大方向:一是弱化對單一主權貨幣的過度依賴,形成少數強勢主權貨幣的良性競爭機制;二是探索由超主權貨幣作為國際主導貨幣的可能性,特別是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

潘功勝特別強調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新地位。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按全口徑計算已是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在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也位列全球第三。

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朝著「少數幾個主權貨幣並存、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格局演進。

在跨境支付領域,潘功勝描繪了多元化發展圖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使用本幣結算,單一主權貨幣主導跨境支付的局面正逐步改變。

區塊鏈和分佈式帳本等新興技術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穩定幣蓬勃發展,實現了「支付即結算」,從底層重塑傳統支付體系。

03 全球金融穩定面臨三重挑戰

潘功勝在演講中深入分析了全球金融穩定體系面臨的新挑戰,指出當前金融監管框架存在碎片化問題,甚至出現「競爭性逐底」傾向。

數字金融等新興領域監管明顯不足。潘功勝指出,對於快速擴張的加密資產市場和氣候風險相關的監管框架,全球協調不足,監管取向大幅擺動且受政治驅動過強。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缺乏統一監管標準。

非銀行仲介機構的監管薄弱問題同樣突出。過去20年,非銀行仲介機構在全球融資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這類融資穩定性較弱,透明度較低,杠杆水準不斷上升,亟需加強監管。潘功勝呼籲國際金融組織與時俱進推進治理改革。他指出,隨著全球經濟格局變化,IMF、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金融組織的份額和投票權長期缺乏實質性調整,新興市場國家話語權不足。

「當前IMF的份額占比沒能反映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潘功勝強調,按照已達成的共識儘快推動份額占比調整,是IMF完善治理、提升自身合法性和代表性的關鍵9。

他特別指出,個別成員國奉行單邊主義的政策取向,干預和影響了國際金融組織的治理和運作,國際社會應共同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04 地緣政治陰影下的港股結構性機會

中東地緣政治危機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呈現顯著的結構性特徵。在6月13日以色列襲擊伊朗後,港股整體承壓下行的同時,能源與黃金板塊逆勢走強,成為市場中的亮點。

中海油(00883.HK)、中石油(00857.HK)等能源股漲幅超過2%,赤峰黃金股價飆升10%,油氣設備供應商山東墨龍因訂單預期激增一度暴漲160%。這一市場表現凸顯了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時,資金向防禦性板塊流動的避險邏輯。

從資金流向看,南向資金在恒指下跌當日逆勢淨買入39.97億港元,顯示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優質資產的長期配置信心。然而,技術指標顯示恒指短期仍面臨下行壓力。

根據恒指牛熊證街貨分佈數據,目前最集中的看漲合約位於23600至23699點區間,涉及1064張對應對沖合約;下一個密集區在23500至23599點,涉及955張合約38。這些「重貨區」可能成為空頭攻擊目標,投資者需防範盤中波動風險。

中長線來看,地緣政治風險可能重塑多個行業的發展軌跡。軍工板塊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東作為全球軍貿「重鎮」,其進口量占全球總量的36.87%,沙特、埃及等四國位列全球十大武器進口國。隨著實戰檢驗的推進,中式高性價比裝備在東南亞及中東新興市場的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能源行業的結構性變化同樣值得關注。中俄聯合開發的北極航道正在改寫世界物流版圖,這條航道使上海至歐洲航程比經蘇伊士運河縮短40%,運費減半。在中東局勢動盪背景下,這條替代性貿易通道的戰略價值顯著提升。

金融領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能加速推進。潘功勝在演講中透露,經過十餘年建設,中國已初步建成多管道、廣覆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路4。隨著中東國家對美元資產安全性的擔憂上升,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和儲備貨幣的吸引力有望增強。

地緣政治的硝煙終將散去,但金融秩序的變革已經不可逆轉。當各國投資者還在油價與金價的波動中焦灼不安時,長期資金已在佈局新秩序下的結構性機會:中俄北極航道改寫全球物流版圖,使上海至歐洲航程縮短40%;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路覆蓋範圍持續擴大;中式高性價比裝備在國際軍貿市場加速替代傳統西方武器系統。

歷史經驗表明,每次地緣政治危機都是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催化劑。正如潘功勝所言,國際貨幣體系正朝著「少數幾個主權貨幣並存、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格局演進。在炮火與金融的交響中,世界正在迎接一個更加多元、更具韌性的國際金融新秩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