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與杭州中級人民法院的雙線訴訟,揭開了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家族隱秘二十年的裂痕。三名自稱宗慶後非婚生子女的美國籍原告——宗繼昌、宗婕莉與宗繼盛,向宗馥莉發起法律攻勢,核心訴求直指兩大資產:宗慶後生前口頭設立的21億美元離岸信託,以及娃哈哈集團29.4%股權(估值超200億元)。
爭議焦點在於信託的合法性。原告聲稱2003年宗慶後通過滙豐銀行為三人預留信託資金,但僅部分注資,且2024年5月有110萬美元被「異常轉出」,懷疑宗馥莉挪用資產。而宗馥莉方反駁稱該帳戶實為東南亞業務儲備金,轉帳系支付越南工廠設備尾款。
更複雜的是,宗慶後2020年遺囑雖聲明「境外資產由宗馥莉獨佔」,但因見證人均為娃哈哈高管,法律效力存疑;境內股權則未明確安排,成為法定繼承的真空地帶。
家族暗湧隨之曝光。杜建英曾以「陪讀」身份隨宗馥莉赴美,卻在洛杉磯產子,其子女已滲透娃哈哈體系——宗繼昌任瀋陽娃哈哈榮泰食品董事,2024年宗慶後葬禮上更由他手捧靈牌。這場爭奪已衝擊企業經營——2025年5月宗馥莉關停18家與杜氏關聯的工廠,7月三家省級代理商因擔憂股權動盪暫停進貨,娃哈哈電商日銷量驟降30%,直播關聯數暴跌70%。
財富傳承的制度性潰敗
宗慶後遺產案的根源,是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在財富傳承中「人治思維」與「制度缺位」的碰撞。其試圖以口頭信託平衡非婚生子女利益,卻忽視《信託法》第8條「書面形式」的剛性要求;遺囑程式瑕疵使效力懸而未決;境內股權未裝入信託,導致《民法典》第1071條「非婚生子女同等繼承權」成為原告突破口。專家指出,離岸架構需滿足「三個確定性」(意圖、標的、對象),但宗氏信託資金與公司資產混同,且未完成香港《受託人條例》的契約登記,隔離機制形同虛設。
更深層矛盾在於娃哈哈畸形的股權結構。杭州國資作為46%股權的第一大股東,長期隱身于宗慶後「強人治理」之下,但改制遺留問題埋下隱患——職工持股會24.6%股權在2018年被轉為幹股,引發老員工維權;若非婚生子女繼承訴訟勝訴,股權將從「國資-職工-宗馥莉」變為「國資-職工-多子女」的碎片化格局。
2025年7月,杭州國資罕見成立專班介入糾紛,因內鬥已觸及地方利益底線:娃哈哈年營收超700億,關廠與管道動盪直接威脅稅收與就業。
競爭對手正精准利用娃哈哈的家族真空期。農夫山泉(09633)在今夏發起「冰杯奇襲」——消費者購買NFC果汁或水溶C系列後加1元換購專用冰杯,超低速緩凍工藝使融化速度降低20%,社交媒體上「加州落日」特飲(冰杯+血橙味水溶C)迅速走紅。管道端也同步發力,農夫山泉一方面開發二級經銷商深挖低線城市,另一方面推行「大經銷商制度」,要求合作方體量不低於500萬,通過固定費比控制價盤;產品矩陣上,4至5L家庭裝水、嬰兒水、泡茶水覆蓋全場景,無糖茶品牌「東方樹葉」成為增量擔當。百歲山則延續高端路線,依託羅浮山水源地綁定體育行銷,海外擴張到30國;怡寶借華潤系終端佔據600萬個銷售點,在三四線滲透率90%,4.5L大包裝水切入家庭烹飪場景,與美團合作桶裝水即時配送鞏固B端。
港股飲品龍頭的重構快飲市場
娃哈哈管道動盪為港股快消公司創造了結構性機會,首先農夫山泉的管道收割其2024年營收增幅18.7%,主要來自三四線管道下沉。娃哈哈代理商暫停進貨後,農夫山泉迅速在河南、河北試點「二批聯盟」,向縣級市場投放智慧冰櫃終端機,要求陳列位不少於50%。
華潤啤酒(00291)依託怡寶構建「水+啤酒」管道協同,2025年將500ml純淨水植入餐飲管道,搭配雪花啤酒套餐降價10%,終端毛利率反升3個百分點。康師傅控股(00322)則聚焦茶飲缺口:娃哈哈主力產品茶系列(冰紅茶、茉莉綠茶)2024年貢獻其飲料收入的32%,但近期部分生產線停工。康師傅借勢在華東投放「買茶送冷泡瓶」活動,無糖冷萃綠茶鋪貨率兩周內提升12%。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周黑鴨(01458)居然也加入戰團,周黑鴨利用滷味門店網路切入水飲賽道,2025年6月在武漢試點「滷味+氣泡水」組合,借助「解辣」場景使新品「輕櫻」氣泡水單店日銷破百瓶。同時,近年茶飲股也紛紛擴大佈局,而作為一隻細價股的中國新消費集團(08275)亦不甘人後,迅速開始鋪設新管道,試圖填補娃哈哈管道波動留下的空隙,在百舸爭流的市場重構中分得一杯羹。
宗慶後遺產案將成為中國家族企業傳承的教科書式案例。其警示在於:再完美的「家文化」也需制度護航——境內股權應與境外資產同步納入信託框架,遺囑需親屬參與見證以避免利害衝突,非婚生子女權益須以法律而非口頭承諾確認。對娃哈哈而言,最可能的結局是和解——即宗馥莉保留控股權,信託資產協商分配,以避免股權拆分引發的治理崩塌。
此外,快消行業競爭邏輯已從「產品攻防」升級為「供應鏈韌性」。短期看,農夫山泉、怡寶借冰杯、家庭裝等細分品類蠶食市場;中長期則比拼水源控制力、管道數位化及跨境佈局等能力。對投資者而言,需關注三點:
其一是管道動盪視窗期,娃哈哈若三季度管道修復不力,農夫山泉、康師傅的旺季營收將超預期;其二要關注國資角色的演變,杭州若回購職工持股會5%股權,國資占比將達51%,可能推動娃哈哈治理專業化,但可能削弱宗馥莉改革空間;其三是細分賽道的持續爆發力,例如功能性飲料(東鵬)及佐餐飲品(周黑鴨氣泡水)在場景化創新中更具彈性。
風暴中的娃哈哈,正以百億遺產的代價為中國民營企業敲響警鐘——當創始人光環褪去,唯有制度化的傳承與透明的治理,能讓企業免於淪為家族博弈的祭品。而對港股市場,這場爭奪戰揭開的快消格局裂縫,恰是資本重新審視行業價值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