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使用一代減碳技術可實現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減排約三分之一。採用二代負碳技術每生產一噸乙醇可直接消耗二氧化碳0.5噸,固碳率可提高至93.5%。在集團的氣體發酵技術中,固碳率指發酵菌株消耗的碳源(如CO和CO2)轉化為乙醇和乙酸等有機化合物的比例。固碳率是衡量每種技術所能達到的減碳水平的定量指標。固碳率越高,表明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的比例越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集團的技術是全球CCUS行業中唯一已經被驗證的合成生物技術,以通過轉化含碳工業尾氣來實現乙醇和微生物蛋白生產的商業化及規模化,相比其他技術路徑,合成生物技術在支援ESG發展以及助力加速從CCS到CCUS的過渡方面具有優勢。此外,碳吸收等碳捕集方式的下游產品主要是純鹼、小蘇打等基礎化工產品。相比之下,合成生物技術生產的是環保及較高價值產品,比如乙醇及微生物蛋白質。
集團通過外部技術授權的模式從朗澤科技香港獲得生物發酵的若干知識產權。朗澤科技香港授予集團在中國內地以其氣體發酵技術利用工業尾氣的權利。集團採用了一套垂直一體化生產流程。集團的生產模式旨在通過六個關鍵步驟將含碳工業尾氣有效地轉化為高價值產品:(i)氣體組分淨化和調節,(ii)連續發酵,(iii)蒸餾和脫水,(iv)蛋白分離和乾燥,(v)餘熱回收及(vi)廢水處理。
集團在中國三個省份經營著四個生產設施,即河北首朗一期生產設施、首朗吉元生產設施、寧夏濱澤生產設施和貴州金澤生產設施。每個生產設施均生產乙醇及微生物蛋白,合計年產能21萬噸乙醇、2.32萬噸微生物蛋白。
作者為美股上市財經印刷商POWELL MAX(PMAX.US)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