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穩定幣條例》(2025年8月1日生效)及證監會近期對不同公司批出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牌照,穩定幣概念股成為近期港股市場焦點。究竟這股熱潮帶來哪些投資機會?又有哪些潛在風險?
首先穩定幣是一種與美元、港元等法定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旨在降低價格波動,廣泛應用於跨境支付、數碼金融及資產代幣化。現時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已超2.3萬億美元,《穩定幣條例》早前在香港立法會通過,有了清晰監管環境後,短時間內已吸引超過40家企業表態會申請穩定幣牌照,不過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則表示首批預計僅發3至4個牌照,反映競爭非常激烈。
區塊鏈及數碼資產在全球接受程度快速上升,相信無人會反對這個趨勢,在香港監管機構支持下,《穩定幣條例》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制度提供合規框架,吸引全球資金進駐,有助鞏固香港作為Web3中心的地位。穩定幣能應用於跨境支付及資產代幣化(如房地產、債券數碼化),提升交易效率,吸引不同企業佈局。
現時穩定幣投資機遇圍繞科技公司、銀行及券商。科技公司一直都是以創新引領增長,憑藉區塊鏈技術成為炒作焦點,近期不少公司都刊發公告宣佈進軍Web3、資產代幣化(RWA)等,亦有公司配股集資打算大展拳腳。筆者認為科技公司是最有能力把握到這個市場發展機遇,但要小心市場過熱風險,正如2000年「.COM」熱潮,互聯網最終真的改變世界,但過程中股市出現股災,有不少企業最終倒閉收場,投資者要密切關注監管動態及企業實行的計劃變化。
至於銀行是最直接面對穩定幣的,憑藉資金及網絡優勢相信不難脫穎而出。香港一些銀行很早已經參與HKMA「沙盒」計劃,探索跨境支付應用;加上一直受金管局監管,更明白監管機構的要求及標準,在申請照牌及開展應用場景上已經有先天、先發優勢。銀行穩健作風下,相信亦會吸引一些保守而又想參與穩定幣主題的投資者。
券商則是最直接受惠炒作熱潮,首先市場已經熱炒相關概念股份,推動港股成交,其次是升級拿到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牌照,或者直接向證監會申請成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券商將來都必定成為買賣虛擬資產的主力媒介通道。過去不少散戶投資者都希望直接參與虛擬資產買賣,但礙於法規,很難有信心由法幣轉至穩定幣,再投入到不同類型的虛幣上。將來有了法定的穩定幣,散戶就可以更容易及放心去做虛擬資產投資,增加券商的收入。不過近期不少券商股炒作熾熱,務必要做好風險管理。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份。